1
2000年某个周六下午1点过5分,一群死忠的影迷站在芝加哥郊外的一座电影院前,想要看一场午后场电影——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动作片《危险人物》(Payback)。他们拿到了免费的软饮料和爆米花并被告知,电影结束之后要晚走一会儿,以便回答几个有关电影院售货摊位的问题。在不经意间,这些粉丝就参与了一项关于“非理性状态之下的进食行为”的研究。
他们拿到的爆米花有点与众不同——都受潮了。事实上,这些爆米花的受潮是有意而为的。在事先搁置了5天之后,爆米花的味道已经变得如此糟糕,以至于当人们吃的时候,会发出吱吱的响声来。电影结束后一个影迷抱怨说,这些爆米花就像是用泡沫塑料包裹起来的花生仁一样。还有其他两位,他们已经忘掉爆米花是免费拿到的了,甚至还要求把钱退回来。
在这些影迷中间,有些人拿到的是装在中号桶的爆米花,有些人拿到的则是大号桶。不管大小,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桶,所以他们可以各吃各的。研究者之所以进行这次实验,是因为他们想求证一个简单的问题:那些手里拿着大号爆米花桶的人,会不会吃下更多的爆米花呢?
这两种型号的爆米花桶的容积都不小,不可能有人能真把自己的那份吃光了。所以这个研究的真实意图就更加有针对性了:跟那些拿着容量小一点(但是也吃不完)的爆米花桶的人比起来,那些拿着大号爆米花桶的人是不是会吃得更多?
“聪明”的研究者们在电影开始前和电影结束后分别对每份爆米花都进行了称重,所以他们能够精确知道每个人到底吃掉了多少爆米花。结果令人惊奇:跟那些拿着小号爆米花桶的人比起来,那些拿着大号桶的人多吃掉了53%的爆米花。这相当于这些人多摄入了173卡路里,即大约从桶子里多用手掏了21下。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布莱恩?沃辛克,他是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实验室”的主管。在他的那本《无意识进食》(Mindless Eating)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结果的:“我们还进行了其他有关爆米花的研究,虽然在一些细节上我们进行了调整,但结果都是大同小异。不管参加实验的观影者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伊利诺伊州还是艾奥瓦州,也不管放映的是什么类型的电影,所有关于爆米花的研究都指向同样的结论——当给人们更大的爆米花桶时,他们就会吃掉更多的爆米花。”
没有其他的理论能够去解释影迷们的这种行为,这些人也根本不是为了获得乐趣而吃掉爆米花的。(这些实验用的爆米花如此不新鲜,吃的时候都吱吱响了!)他们也不会受“要把自己的那份吃完”这种心思的驱使(两种爆米花桶里装的爆米花数量都已经多到根本吃不完了)。不管他们是饥饿还是已经吃饱了,对于结果都没有影响。等式的成立是确凿无疑的:更大的爆米花桶=吃掉的爆米花更多。
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人们都拒绝相信这样的实验结果。电影结束之后,研究者们会告诉影迷们爆米花桶的型号有两种以及他们研究的结果。研究者会向影迷们询问:你认为自己吃掉了更多的爆米花是因为桶的型号更大吗?绝大多数的影迷都会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他们大都这样回答,“像这样的事情根本骗不了我的”,或者是,“我很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已经吃饱了”。
真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