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惊天大逆转的背后 推荐序一

惊天大逆转的背后 作者:李骁


2009年冬,在我去上海参加某论坛期间,李骁同志将他的新作《惊天大逆转的背后》一书初稿送我,并嘱代为写序,这件事已过去两个多月,今天才交稿,谨向作者表示歉意。

在和李骁同志攀谈中,得悉他写此书的初衷是为了探求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年初低迷到年底骤然火爆的原因。李骁同志告诉我:2008年他和他的同事议论最多的话题是房地产业如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局,防范市场出现“拐点”和房价波动。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市场就像打了强心针似的,迅即火爆起来,房价一天一个新高。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价,从年初每平方米几千元攀升至近万元,又从近万元攀升至数万元,高的达十几万元,最火的是上海,每平方米超过10万元的楼盘竟有13个之多。于是,人们在企盼市场繁荣的同时,又为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担忧。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情和市场态势,才促使他动手写了《惊天大逆转的背后》一书。

李骁同志自1992年进入房地产业,至今已近20年,从业经历涉及房地产的开发、营销、管理、策划等各个环节,几乎见证了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中国房地产业历次波动、调整的经历者,经他操作的项目更是多达一百余个,业务实践为他提供了一个熟知居民住房境况的职业平台。他说,10万元1平方米的房子别说是普通老百姓买不起,就是收入可观的白领阶层也会“谈房色变”。他反问自己,这种泡沫铺垫的繁荣究竟能支撑多久?有朝一日泡沫破裂会不会殃及银行或引发通货膨胀?在这一连串反问的背后,隐含着他对市场前景的担忧。

我曾说过,中国住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仅仅用了30年,就总体上解决了13亿人口大国的住房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房地产市场潜存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很规范的市场,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行政干预过多,诸多深层次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包括依法完善土地制度和规范现行财政税收体制。李骁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些问题,并在他的书中概述了相关见闻。

李骁同志在书中关注最多的是房价暴涨的原因,这不只是作者个人的思考,也是业界乃至社会众多人士的关注焦点,我一直认为,高房价只是个表象,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深层原因。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流传的一些谰言均不可信,诸如:“开发商牟取暴利”说,“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说,“土地部门袒护地王”说,“炒房团投机倒把”说,等等。这些看法在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可能存在,但不是主要原因。依我之见,房价暴涨的直接诱因很有可能与放松金融管控、货币投放过多及不规范的财税体制有关。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共2?46万亿元(内含以不同方式进入房市的贷款),而此前2006年至2008年同一口径的贷款分别为6千亿元、1万亿元和7千亿元(小数从略)。也就是说,2009年一年发放的经营性贷款,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这还不包括从其他渠道流入房市的热钱及开发商直接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以上总数约超过3万亿元。如此大量的信贷资金短期内一齐涌入房市,房价不疯狂上涨才是怪事!且不说是房地产能自动升值,就是不会说话的石头也能身价百倍。这里说句公道话,金融部门投放货币过多,在当时齐喊“救市”的背景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总之,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房地产行业有许多重大理论、体制、政策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我国的房地产业从改革开放算起,只有30年,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成就巨大但问题不少。10年前,冯仑同志和我说过,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应该多借鉴欧美模式,不要只照抄照搬中国香港地区的模式,他可能已体察到现行体制的弊端。我认为,体制模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摒弃浮躁,求真务实,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惟其如此,我国的房地产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杨慎

2010年春节前夕于北京

北京房地产学会理事会主席、原建设部副部长

迎接品质创新时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