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需求方面的作用。
首先,根据国内外需求变化情况,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在灾后重建、保障性住房和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适时适度地增加财政投入。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推进一批有利于消除瓶颈制约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次,在适当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同时,通过财政补贴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方式,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防止外需过快下滑。
第二,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改善和保障民生。
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发挥在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品供给和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继续运用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杠杆,大力支持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农资等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做好食用油、猪肉等产品进口以及储备物资投放,保障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等社会性支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并减少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另外,还要考虑到电力、成品油等价格放开是长期趋势,财政政策应与价格逐步放开相结合,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和补贴,最大限度地减少管制价格逐步放开对社会的冲击。
第三,发挥财税政策在灾后重建中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加大对受灾严重省市财政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倒塌毁损民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工商企业、农业林业的恢复生产与重建等,为引导社会资金跟进创造良好基础环境。落实和完善灾后重建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工作,鼓励灾民自主就业和创业。形成以财政资金为主,信贷资金、民间资金以及国外资金为辅的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的格局。采用财政贴息办法,对灾区的房屋贷款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贷款、工业和服务业恢复生产经营贷款、农业恢复生产贷款等提供支持。
第四,深化财税改革,推进税制结构性调整。
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等要求.把地方税制改革和完善作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引导形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型能源、矿产资源供给与消费模式。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货币政策:适度从紧从防止经济运行从偏快转向过热和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2008年货币政策应明确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货币政策要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预调和微调,调控重点从供给调控转向需求调控。
首先,货币政策继续坚持从紧基调,充分运用数量工具,慎用价格工具。为应对通胀压力,货币政策应坚持总量从紧的基调,在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和防止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点。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由此产生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继续搭配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
加息是改变我国实际负利率、稳定通胀预期的有效措施,但中美利差逆转使得我国利率政策工具使用受到很大制约。并且,我国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国内资产价格面临调整,利率调整不但要考虑到对实体经济的负影响,也要考虑到对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的负面影响。为避免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央行可能将慎用利率工具。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在美元止跌并阶段性走强的同时,人民币将不会出现上半年快速升值的情形。
其次,贷款总量控制目标可能略有突破,信贷政策将定同宽松。2008年央行在分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实现信贷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2008年年初以来一直严格执行的信贷总量将出现“定向宽松”。2008年贷款规模要与2007年持平,这个目标将2008年连续突发的自然灾害也考虑在内了。而且如果考虑到价格上涨的因素,2008年贷款规模与2007年持平就意味着贷款实际增速明显下降。地震灾后重建需要信贷资金支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得维持正常的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量比价格平稳时增加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