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 作者:方文山


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和各位同学进行这场文化上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我今天所要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在这里我所指的民族,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华人自己。而“华人”一词的称谓泛指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新马等,与东南亚一带的传统华侨,以及美加地区的华裔新移民等。虽然我们居住的区域有别,政治环境或许不同,但世界各地的华人社群同文同种,也都源自于一个价值体系,也就是古老的中华文化。也因此,我们在文化上的习性其同质性还是很高。而华人这拥有古老而悠久文化的族裔,近百年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今又该何去何从?民族质感又是什么?质感是否等于文明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想等一下就此部分跟各位分享与交流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此观点因是个人主观上的论述,或许有失偏颇,未竟客观,但无论如何我想我还是有提出了一些大家或许一直忽略的现象与问题!

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已注意到,我写了很多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作品,譬如《娘子》《双截棍》《爷爷泡的茶》《东风破》,还有最近的《菊花台》《千里之外》等。其实这些歌词中浓厚的古诗词韵味并不是偶然间产生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性格的。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地关注跟民族、传统与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这种文化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这是首先跟大家解释为何我会创作出如此倾向的作品。

现在开始进入我们的主题。我长期以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主观上认为我们华人普遍来说并不是一个很有“质感”的民族。所谓的“质感”一般指的是一个东西的材质与它外观上的美学设计,及其整体的精致度。我们会喜欢买一些价钱偏高的名牌包,譬如LV、Gucci等,是因为直觉地就喜欢那些名牌所代表的价值与品位。一般人总是很自然地会去追求名牌衣饰的质感,但忽略了买此类商品的人,其本身却往往没有什么质感与品位。我成长于台湾,文化的养分也来自于台湾,也因此,今天我所举的例证均以我在台湾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为主,但其实这些现象往往也是整个华人社群的通病。

在台北市闹区逛街的一些年轻女孩,很多时候的穿着并不是很协调:她可能上身套一件优雅的洋装,下半身却穿着嘻哈风的牛仔裤,然后脚上硬生生地配一双廉价的夹趾拖鞋。当然此类造型,某些时候美其名为混搭,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搭配得很没有风格。常常自己的穿着品位之调性并不具备一致性,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却盲目地去追求名牌,这简直就是一种消费错乱,在我看来显得很荒谬。大部分的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懂得去追求衣服、皮包、汽车等物品的质感。因为美的东西其价值是有共通性的,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东西。但大家在拼命追求商品外在质感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自身对穿着打扮很基本的美学素养,变成需借助与依赖这些名牌的材质去衬托自己的行情。

举例来说,以台湾人对婚嫁与丧礼等此类人生大事的态度来看,台湾人对美的基本尊重,便已严重的不及格。那是个应该要很庄严的场合,但来参加的来宾中通常都一定会有人直接就穿夹趾拖鞋或是汗衫来。不管是尊重已往生的死者,或对婚礼上正沐浴喜悦中的男女双方而言,穿戴整齐是合乎礼仪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但大多数的人却不这么严肃看待。我们再观看时下流行音乐的MTV,或是正在热门档期中的国片,如果你有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明明就是华人的电影、华人的歌手,但只要有婚礼或葬礼出现的场景,就一定是西式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西式丧礼比较肃穆,而西式的婚礼的确也比较浪漫。要拍唯美的婚礼就一定上教堂,尽管男女主角并不是基督徒。难道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西式的婚丧形式比较优美,比较适合戏剧上的表现吗?台湾很多电影和MV的场景,都喜欢用西式的婚礼和葬礼去呈现。莫非因为华人的婚礼的形式比较嘈杂、丧礼的仪式比较低俗,所以比较不适合表现在强调美学构图与故事张力的戏剧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