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提升民族质感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现代化的教育,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又缺少认同感,长此以往,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本国人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你可能人口很多,但并没有等量的优秀。当然在座的各位同学毋庸置疑都很优秀,是金字塔顶层出类拔萃的北大学生,但若跟大陆庞大的人口数相比,人数还是少得可怜。反观犹太人,犹太人大概是世界上种族质感最高的民族之一了。一个总人口(全世界)一千多万的民族,诺贝尔奖得主竟占了约五分之一,将近百分之二十,但犹太族裔却只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这是何等悬殊的比例啊!犹太人虽然颠沛流离,去很多国家都被歧视,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不得从事什么工作等,但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反而更努力地去维系与巩固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很强。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美学观,这无形中也带动了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今天强调的是,如果个人不重视与提升自己的质感,不管是在教育训练、穿着打扮,以及美学设计等各个方面,如果你我一个个没有质感的个体,将会像癌症般慢慢地影响周遭的人、事、物。最后,影响到一个团体、一个公司、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社会,以及整个民族。
我希望大家先从重视自己本身的民族气质与质感开始。除了使用与欣赏国际名牌的质感外,同时也要了解那些品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屹立不摇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对美学品位的追求从不懈怠。你不能只是为了暴发户式地证明你穿戴得起名牌,但对自己服装上的搭配品位完全不会,或者根本不协调。名牌在你身上反而呈现出俗艳的质感。假日时我自己常在台北郊区开车闲逛,眼睛每次总会停留在刚刚惊鸿一瞥路过的日式官舍、闽南式四合院,以及古厝周遭景色调性很一致的风景上。如果你可以在一百年前就展开环绕全球性的自助旅行,那你肯定是很幸福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全球化,所有国家的建筑都具备浓厚的本民族特色。譬如你到了越南的河内,看到的就是越式风情;到东京,看到的就是和式建筑;不论去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他们穿的衣服和城市的建筑都有着很鲜明的本民族特色。这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传承自身文化的国家,没有外来的文化杂质,整座城市,不论是传统建筑,人民身上的服饰,其文化的调性都很一致,可以想象那真是一种铺天盖地属于本民族极致美学的画面。
但现在因为全球化的缘故,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所有国家的建筑、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美学几乎都被现代化了,也就是所谓的西化,大家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在看事情。
也就是西方的标准。举身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双眼皮、高鼻梁与浅肤色等外貌特征受到华人普遍的推崇与羡慕,大家毫无疑虑地认为那就是美,问题是那是西方白种人的体质特征,也就是说具备西方外形条件的人被视为较优越,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我种族歧视。那到底全盘西化有何值得恐惧或不妥呢?我以为科技、资讯、经济,以及金融等工商活动可以有条件地全球化,一套标准、一种规格,全球通用。但文化上的全球化(等同于西化)则会是一场严重的灾难!你能想象个别的民族文化以生产商品的方式在工厂以同一套模具制造及输出会怎样呢?其实大家已经开始这么做了!现今世界上城市与城市间的建筑,人们与人们间的穿着,其基调越来越像,打扮越来越一样。我觉得这真的很可惜,很多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美不见了,很多独特的思维也就会跟着消失了。我们会重视物种的灭绝,假如青蛙、蝴蝶消失了一两个品种,就觉得很可惜。可是对于自己的文化、语言、文字正在快速地消失,我们难道就没有察觉到哪里不对劲吗?难道就没有任何警觉吗?
或许是个人民族情感使然,我极其热爱汉字,尤其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其字体笔画与书写行距间的张力及留白,就像一幅具备独特构图美学的画,落笔即成一个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构图。能将人类的书写文明提升到一个“准艺术”层次,也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字”了!
汉字是现今地表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他世界上现通行的文字系统都是拼音文字。不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的法、英、德与西班牙文,或中东世界所通用的阿拉伯文,与我们亚洲近邻的韩、泰、日,以及印度文等,这些全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础的拼音文字。地球上现还在通用并且流传的活文字里,唯有汉字是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迥异于其他字母文明的汉字书写系统千百年来历经多少文明的兴衰依然挺立着,这是一件何等骄傲的事情啊!在现今强调物种多元、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汉字的保留与使用对增进人类文明的多样与丰富性,具备独一无二及无可被取代性,这是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最后,恳请大家重视今天所讨论的议题,学习当一个有质感的华人,就从你我的改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