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很多类型。虚心的学生,对老师的用意心领神会,总是积极地去执行。越是自以为聪明的学生,越是不动脑筋,只爱动嘴。不管老师提出什么要求,他都喜欢应付了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孩子若绕开阶梯自行攀登,定会走许多弯路。虚心的孩子大智若愚,踏踏实实做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作聪明的孩子,大脑用在了如何与老师讲条件、玩斗争、耍贫嘴上,长此以往,吃亏的还是自己。孩子小时候最信任家长,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懂得用心品味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老师的无私与真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老师对抗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在十二岁之前,只要家长有安排,都会按着家长的要求行事。因为他自己分辨能力不足,不懂得反抗,实际上也不知道怎么反抗,或者曾经抗议过,但人微言轻,无济于事。所以家长送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学习”。
但是,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磨炼之后,这个过程迟早会让孩子感到很腻烦,失去兴趣,甚至不能容忍,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就快管不了了。他一旦有了反抗能力,经过尝试能够生效,就会得寸进尺。
他不会考虑将来,只要反抗成功就是胜利。从此,他的精力就不会再集中在学习上,而是专心考虑如何应付家长。
报载:“小男孩‘谎话连篇’愁坏家长”。
小冬(化名)原本是个诚实的孩子,但是家长慢慢发现,小冬好像说谎“成瘾”。眼瞅着小冬就要小学毕业了,谎话是越来越多,成绩直线下滑,令家长束手无策。
小冬的母亲崔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稳扎稳打走上成才的道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给孩子定下了“规章制度”:每周一到周四,除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外,还要做妈妈给留的作业,不经允许不能随便玩耍,只有周五到周日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崔女士说,在她和家人的严格要求下,小冬学习成绩非常好,基本上考试能保持在班级前三名。但小冬上五年级后,她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去年期末考试明明考了第七名,回来却说考了第三名,后来才得知孩子在撒谎。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只顾和同学一起疯玩儿,遇到老师检查作业,就谎称没带。“没带”次数多了,老师也产生了怀疑。为改变小冬的这个坏毛病,他们没少和孩子交流,却没丝毫起色,现在她和家人束手无策,不知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看看周边的孩子,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带着孩子赶场,一场一场地学,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交学费、买学具、陪读,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
自己以为是在给孩子铺路,在尽父母之责,孩子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好。可是孩子也是人,也有大脑,有思维,他的大脑也想发挥指挥作用。
另外,孩子在各年龄段都会产生对不同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他喜欢的总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试想,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按“规章制度”办事,不经允许不能随便玩耍,孩子的童年能快乐吗?
“除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外,还要做妈妈留的作业”,孩子能不腻烦吗?
“一到四年级,能保持班级前三名”,不是兴趣所致而是逼出来的。孩子逆反了,“五年级之后成绩直线下滑”,很正常!
家长已经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如果上了中学,家长引领不了了,后续的学习更是举步维艰。好在孩子还在小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能还来得及,不然孩子到了高中,步入成年,妈妈更管不了。
以下是一个高中生的成长历程,看看这些孩子自始至终是怎么想的吧。
小夏是高一新生,她不迟到,不早退,不违反校纪,班上的一切事务都参加,就是不学习。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有意接近她,聆听孩子的心声。
小夏说:“从我记事开始就做妈妈留的作业。在小学,放学后,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我在家里必须先完成妈妈留的作业,才可以写老师留的作业。小学三年级以前,每次大考,我都在前10名。到了四年级,我就是不想学了,从此成绩开始下滑。考得不好了,妈妈开始打我。
“上初中后,他们辅导不了我,就给我请家教,但我就是不想学了。每次开家长会,他们看到我的成绩就打我,我也习惯了,干脆就让他们打。
“我本来想,怎么也考不上高中,初中毕业就解放了,但是,他们逼着我上。后来我跟他们提条件,让我住校我才上。
“现在好了,我自由了!”
我问她,你感觉这样很好吗?
她高兴地说:“好呀,只有月末我回家了,他们问起考试成绩的时候,或者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们才打我一次。当时难受一会儿,回到学校里我就可以忘掉他们,该怎么玩就怎么玩。”
“难道你就真的不想学习了吗?”
“我就是不学习,谁让他们小时候不让我睡觉,逼着我学习呢。如果当时他们不逼我,现在我会好好学习的。上小学,10点以前没有睡过觉,到了初中,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
你妈妈学习吗?
“她从来不看书。有时候她买来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书,也要让我看。本来应该是他们看了用来教育我的,他们都不看。
“凭什么他们自己什么都不干,死死地盯着我?我白天上一天学,晚上还得写作业。电视,一眼都不能看,电脑,也不让动。大人多好呀!”
这话听起来很幼稚。给她讲道理、做工作,她能理解,但是,在学习上仍然变化不大。
后来,老师多次和她的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大好的青春时光已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流逝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