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节:白马寺(3)

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 作者:周兵


齐云佛塔的修建,又有一段神奇故事。一天,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摄摩腾和竺法兰。摄摩腾向刘庄问道:“在我们白马寺的东南方向,是一所什么建筑?”刘庄解释说:“很久以前,那里突然凸起一个大土包,有一丈多高,铲平了,不久又鼓起来,上面还有时泛出光芒,百姓很神奇,称之为‘圣冢’。从周代以来就时时向它祭祀祈福。”摄摩腾一听说道:“佛陀涅槃百年之后,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座舍利塔,想要把佛的舍利安放于天下各地,而中土有十九处。这种称作‘冢’的地方就是这十九处中的一处。”刘庄完全听呆了,马上与二僧一起前往,在他们到达“圣冢”的一瞬间,大土堆的顶上出现了个圆形光环,刘庄与二僧的身影俨然其中。刘庄惊呆了,下令在此处建立高塔一座,岌若岳峙,故名齐云塔。

由于佛陀显圣,刘庄对佛像的兴趣大为提高,他命人在清凉台和洛阳城的开阳门上,都画上了精美的佛像。又过了一百多年,最迟在东汉末,佛陀的塑像也出现了。从此,大量修塑佛像和信众对佛像的顶礼膜拜,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和景观,于是中国佛教也有了所谓“像教”的称谓。

公元250年,又有一位印度高僧来到白马寺,他叫昙柯迦罗。

此时,中土的国号已经由东汉改成魏,而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在洛阳的街市上,昙柯迦罗亲眼目睹了中土人士对佛教的热诚。但同时,他也发现百姓们竟当街用牺牲祭祀佛祖,全然不知礼佛应有的仪轨。精通戒律的昙柯迦罗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此后,在白马寺,昙柯迦罗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了。

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白马寺诞生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比丘戒的出家人。

朱士行,受戒前就已在洛阳讲授般若学。由于深感前人的译本义理不全,就在受戒这一年,他发愿远涉流沙,西行求法。公元282年,朱士行终于在于阗求得梵文大本《般若》,由他的弟子带回中原,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而朱士行自己则在八十二岁时圆寂他乡,终生未能重回洛阳。

朱士行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的经历象征着佛教从宫廷信仰延伸到了民间。

佛家有“三宝”: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是僧宝。佛经的大量翻译、佛陀造像的大量出现以及中土出家人团体的诞生,白马寺都见证了这“佛、法、僧”三宝在中土扎下的最初根基,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