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于没有中国“定于一尊”的思想禁锢,在较自由的风气下,容易使西方文明,在日本着地生根。“二战”的失败使他们自认为己不如人。正是肯面对和接受这种事实,才使得他们肯谦虚地向人学习。日本人对于英美各国出版的新书,隔日就有译本出版,如大火燎原,即刻印入日本国民的心中和头脑之中。说明日本人普遍存有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有人说,日本虽是单一民族,却积极从外国汲取各种文化与制度,而凝聚成一种特殊的合金文化。
(二)同时这个民族骨子里始终认为“大和精神”超越世界上任何文明,拯救全人类的“神圣使命”始终根深蒂固。这种狂热促成又凑成了向外侵略的扩张主义。使全国人民团结在这个使命之下,献出一切力量,而能达致惊人的效果。
以上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激荡,而创造了日本复兴的奇迹。且带有侵略野心(先是军事,后是经济),令人疑惧不安。除此以外,还有:
第一,是日本的危机意识,日本天灾既多,土地狭小,资源贫乏,经不起任何打击。单单能源一项,一旦来源断绝,便使全日本陷入瘫痪。生活在这种生态的人民,怎能不战战兢兢地拼命苦干、奋斗图存呢。孟子说“国无强邻者恒亡”,而日本除了中国、俄国强邻,还有来自自然灾害的大敌,随时威胁着生命财产的安全,逼着走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道路。恰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战败后的“同仇敌忾”心理,颜元叔在《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一文中说:
东方人对西方人而言,永远是所谓的Inscrutable(难以捉摸)。从当下的眼光来看,日本人今天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恐怕与战后全国民心之“同仇敌忾”、“发愤图强”有关,就是要争一口气。大战之前,日本民心原来就相当团结,据说东京两个黄包车夫在路上相撞,放下车来,各自互赔不是。这里面就有点大家为国珍重的味道。总之,原子弹轰垮日本,显然只轰垮了日本的战力,没有轰垮它的民心;而民心在失败的激励下,反更团结、更奋发,更是互勉珍重。我猜想日本人的经济成就之后,就是这一股?神,这?团气志在推动。岛国之民,虽然失之于湫隘,携手共进的兄弟情谊,大概是蛮充沛的。
第三,由于过去接受外来文明的成功经验:汤恩比在《汤恩比眼中的东方世界》序言中说:
……日本人曾经接受外来文明,也得心应手地予以改变,以适应其生活方式,所以一有机会,便毅然再来一次。
在人口素质方面,由于战前日本的教育本来就很受重视,日本是世界上文盲率最低、国民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就达近乎100%。教育的发达使国民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
同时,日本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勤奋?民族之一。勤奋的国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日本能够建成第二大经济大国、在许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最宝贵的基础条件,这个基础今后仍将存在。
不管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政治体制,还是从其他方面着手,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日本的经济的确创造了奇迹,当然也许正是这些各专业的专家所提出的原因共同促成了日本经济的奇迹,或许这才更接近于事实。
也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间的钟摆迈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也进入了其全盛时期。那个年代对于欧美来说,是一个糟糕的年代。7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溜未有?滞胀,到里根总统上台的1981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0.3%,而最优惠利率更是高达20.5%。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日本却根本没有受到出口市场疲软的致命打击。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经常项目盈余和强劲的财政状况为宏观政策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使得任何形式的经济放缓严格来讲都只是暂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