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历史上宗室诸王内部争权夺利的事件屡见不鲜,但像西晋的各位王爷这样大动干戈,天天动刀动枪,杀得生灵涂炭、天昏地暗的,则仅此一例。
这是西晋王朝制度性的积弊。西晋建立后,晋武帝认为曹魏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广树藩王,危急时刻没有人捍卫皇室。于是西晋大封宗室,并且给予这些宗室军政实权。数以十计的司马家族子弟被封为王爷。受封的诸王并没有去藩镇,而是留在京师兼任各种实职。西晋的公卿大臣中有许多是宗室王公。有些藩王还掌握有相当的兵权,包括指挥中央禁军——禁军在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曹魏猜忌宗室诸王不同,西晋王朝听任各位王爷参与政务,相互交接联络,很少加以限制。诸王的存在反而威胁到了西晋皇权。
制度性问题放大了宗室诸王之间的个人恩怨和利益纠葛。其实内讧诸王中,除了赵王司马伦品行不好外,其他各位王爷人品都还可以,一些人的声望还很高。比如东海王司马越年轻时就誉满天下,为人谦虚又乐于助人,受到普遍的尊敬。但是没有一个好的制度调节他们的内部矛盾,相反宽松的环境和过大的权力很容易让他们选择暴力解决。比如楚王司马玮,从小就不受父亲司马炎喜欢,长大后被封的地盘和利益最少,心里不满。他慷慨响应贾南风两次号召,充当枪手,本意是借机名利双收,并非要置天下于水火之中。遗憾的是,杀戮一旦开始,血腥味就会四散开来,超脱个人的控制范围。这是宗室诸王无奈和可悲的地方。比如那个品行不错的司马越就被认为“此人乱天下”,最后死于战火,尸骨无存。
八王之乱持续了 16 年。参战的亲王远远不 只 8 人, 起主要作用的是 8 位亲王。
这些藩王相继败亡,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也消耗殆尽。在战争中,百姓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在洛阳 13 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
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成都王司马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让其长驱入邺;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羯人袭击司马颖,让其乘机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短暂统一后,西晋王朝出现了分裂的趋势。原来隐伏着的民族矛盾迅速爆发。最后是汉化归附的匈奴民族起兵灭亡了西晋。
在整个八王之乱过程中,作为皇帝的司马衷反倒是一个旁观者。他成了造反谋逆者的争夺的目标和军中俘虏,几度易手,颠沛流离,受尽惊吓。除此之外,司马衷没有做出任何有用的决定,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但是人非草木,即使是司马衷这样的弱智也多少在乱世中显现出人性正常的一面。散骑常侍司马威依附赵王司马伦。司马伦要篡位的时候,司马威奉命来逼司马衷退位,还动手夺了皇帝玺绶。司马伦篡位后任命司马威为中书令。司马伦失败后,晋惠帝重新成为皇帝。一干人议论对失败者的处理问题。处理司马威的时候,大家本来想放他一条生路(估计都是一路货色)。这时候,一向沉默不语的司马衷说话了:“阿皮(司马威的小字)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司马衷毕竟是皇帝,既然皇帝发话了,群臣们不好违抗,杀了司马威。
在成都王司马颖与东海王司马越混战的过程中,司马衷一直被裹胁在军中。他的处境极其危险。一次大战,司马衷脸上给砍了一刀,身中三箭,周围的侍从都跑光了,只有侍中嵇绍用自己的身躯护卫了司马衷。两个人被乱兵包围,士兵们上来就要杀嵇绍。晋惠帝这时候大喊:“侍中是忠臣,你们不许害他。”乱兵却说:“奉皇太弟(指司马颖)之命,我等只不伤害陛下一人。”结果嵇绍被乱刀砍死,鲜血溅到了晋惠帝的衣服上。司马衷后来安全了,依然穿着被鲜血染污的衣服。侍从们要他把衣服换下来清洗。晋惠帝却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为什么要洗呢?”这话听起来傻乎乎的,其实包含着乱世难得的正义光芒,成了司马衷留在历史上的正面名言。南宋的文天祥在《正气歌》里还特地提出“为嵇侍中血”。
年,司马越的军队攻入长安,大肆抢劫,两万多人被杀。这年九月,司马颖被俘后被杀。11 月庚午,晋惠帝于长安显阳殿去世。司马衷极可能是被司马越毒死的,据说他在死前吃下了一块毒饼。晋惠帝死后葬太阳陵。豫章王司马炽被司马越立为新皇帝,史称晋怀帝。
《晋书·惠帝纪》评论晋惠帝司马衷:“不才之子,则天称大,权非帝出,政迩宵人……物号忠良,于兹拔本,人称袄孽,自此疏源。长乐不祥,承华非命,生灵版荡,社稷丘墟。古者败国亡身,分镳共轸,不有乱常,则多庸暗。岂明神丧其精魄,武皇不知其子也?”司马衷的弱智给刚建立的西晋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西晋迅速衰亡的责任在司马衷,更在他的父亲司马炎。司马炎优柔寡断,既不愿意得罪扶持司马家族夺取天下的杨家、贾家等勋臣势力,又受到枕边风的影响,不能坚持己见,而且厚待放任藩王势力发展的制度就是司马炎制定的。说到底,司马家族不是通过底层革命夺取的政权,而是靠政治权谋篡国夺权的,终究不敢和权贵家族和藩王势力翻脸。这是西晋王朝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