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节: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2)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作者:孙力


志强厂这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可算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最开始它从港台商人手里接单,几年下来,摸熟了出口美国的渠道,就开始直接接单,到2007年,每年的出口额稳定在四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

电话机是低利润产品,李志强常常把自己的竞争战略挂在嘴边:"便宜就是硬道理。"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这个例子集中反映了中国商人的思维方式,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详细记录如下:

电话机的座机和听筒由于配重的需要,通常要装加重块,李志强刚开始从台湾人手里接美国订单时,这加重块的材料是铅。

开放之初,民智未开,直到老老实实按订单要求做了两年后,李志强才去掉对电话机的神秘感。有一天他忽然脑袋"开窍":这闪闪发亮的铅,不过就是在机壳里面增加重量嘛!他立刻把昂贵的铅改为相对便宜的不锈钢。这一改,志强厂相对竞争对手一下子获得1元多的成本优势,接连赢得几个大客户。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志强对自己充满信心,与买方谈判时的感觉好极了。

但很快,其他加工厂也知道了这个奥秘,随即跟进,李志强又没有了成本优势,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和对手们开展控制成本的比赛:

不锈钢换成上油漆的生铁,再换成不上油漆的铸铁,加重块的成本从1元多,直线降到了0.1元。

还能不能更便宜呢?除了李志强外,宝安所有的电话机厂都在开动脑筋,不过似乎再没有比铸铁更便宜的材料,这条削减成本的小路,仿佛已走到了尽头。

但李志强没有气馁,他尝到了甜头,决心一如既往,这次他瞄准了水泥。

开始的试验效果非常差,电话机里的水泥块经过野蛮装运后,非常容易碎裂,李志强率领他的工程团队展开"技术攻关",经过数十天的不眠不休,做过数百次试验,他在水泥中加细铁丝,加纤维,用各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同的配方严格记录试验过程。最终,他获得了成功,加重块的成本降到了0.01元以内。

这就是中国式的坚韧和智慧。

志强厂在酷烈的竞争中,又可以喘一口气了。

我含着泪花听李志强绘声绘色地讲完这段故事,心里不禁在想,眼前这个中年谢顶、略显憔悴的中国男人,在劳心费力做他的降低成本试验时,他的试验方法、苦干精神、付出的努力,和当年伟大的发明天才爱迪生所做的工作,有什么两样呢?

但爱迪生在试验了上千种灯丝材料后,为人类发明了电灯,而李志强的努力,又换来了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在电话机的成本控制上,再拧紧了一圈螺丝。

写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如果犹太人处在李志强的角色,他们会怎么做呢?

后来,我从志强厂的工友们嘴里知道,当时宝安众多电话机厂家都认为:加重块的成本肯定可以降低,因此,在残酷地争夺外贸订单时,纷纷预先考虑了这个"利好"因素,提前就把价格降了下来。

李志强为了留住大客户,也不得不以临近亏本的价钱接单。但他预期中的加重块成本降低,却迟迟没有突破,为了维持工厂运转,他对工人们开始极为严厉: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克扣工人工资,各种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罚款制度,快速出笼。因此工厂的熟练工相继流失,产品质量失控,导致多次返工。

在不影响品质的基础上,以廉价材料代替昂贵材料,是一种竞优,李志强开始的方法就是竞优。而此时他采用的,就是竞底:靠把人打到底线,赢得暂时的竞争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