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决定要做什么事情时,你身边总有那么一批人(同学、朋友、老师甚至家长)给你泼冷水,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可能的”,并且用他们那“丰富的失败经验”来告诉你,你要干的这件事是多么不可能。
软实力的学员朱廷强在寝室练歌,一个室友跟他讲:“哥儿们,别练了,你没有那个天分。”一般来说,这样的话着实挺打击人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反应呢?你的反应无非是,要么就真认为自己“没天分”而罢练,要么反唇相讥——我就是要练,关你鸟事。但我们这位强哥可不是吃素的,他说:“请问你有什么天分?”于是,那位室友哑口无言。
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对白,我一直因为他的这句话而痛快着——对待这种自己没理想还要打击别人的理想的人,就应该这么快意地“斩杀”。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总是有那么一大群无知的、颓废的、堕落的人对你的行为指指点点,对你的选择叽叽歪歪,对你的思想妄加评论。面对这些情况,你也许会驳斥他们,但更多的时候,你会选择退缩,沦为平庸,因为这个世界上,庸人的力量太强大了。世界上大部分应该有出息的人,就是这样被庸人“扯后腿”给扯死的。很多学生经常问我:“怎样不被那些消极的人影响?”尽管我可以说出很多办法,但没有一条是我满意的,直到最近。
最近我看到一条定律,叫做白痴定律,意思是:永远不要和白痴争辩,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我看到的时候高兴得跳起来,很佩服这个人可以用这么精准的语句概括这个现象。
于是我对我以前的行为更加满意起来,似乎找到了“理论依据”。比如,每次我演讲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人冲上来就某个话题跟我争辩,虽然不乏正确的观点,但说实在话,大部分观点都很幼稚。这个时候,我一般选择回避,回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借口没时间,比如奉承他说他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其实我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但我之所以要编造理由来回避辩论,不是我辩不过他们,而是我深知和他们辩论的结果——浪费我大把的时间,而辩赢了他们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之前一直对自己的这个“逃避”行为有愧疚心理,但当我看见这个“白痴定律”的时候,我就不再愧疚了。这就如你不必向每个人解释你的所作所为一样。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我在讲座上会提到,我当年在大学比较内向和胆小,但同时做了很多兼职、创业,比如婚礼主持。于是,每次讲座结束之后,总有那么一帮人觉得我说的是假的,总觉得不太可能,他们的问题就是——“你不是说你大学内向、胆小么?那你怎么可能去做婚礼主持呢?”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解释,我跟他们说:“不要用你的逻辑来理解我的逻辑。你的逻辑是,因为你不行,所以你就不做了。而我的逻辑是,因为我不行,所以我才去做。我刚开始也失败过,但做多了就成功了。就这么简单的逻辑,很难理解吗?”但后来,我发现解释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一堆接着一堆的人来问你一个“关于你”而不是“关于他”的问题的时候,于是我一般不再解释。
所以,我现在觉得,如果你有一个绝好的想法,或者一个很好的事业冲动时,一定不能被身边那帮“燕雀”给影响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里面的燕雀)。事实证明,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你的行为,因为社会的同化规律就是,只要你跟他们有一点点不一样,他们就会把你拉回来。而不被“燕雀”们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告诉他们,也不要跟他们解释,因为你要让一头猪明白你的思想,还不如节省点时间让自己变成一个牛人。
我这样说不是要你固执己见,也不是要你不听劝告,而是说,在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前提下,大可不必过分在意那些“燕雀”们的建议。事实证明,“一意孤行”失败的事情很多,但“力排众议”而成功的事情也不少。
为了避免在一个堕落的环境中被一群堕落的人影响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如果你有足够的毅力,那就不要跟“燕雀”们说你在干什么和你要干什么,你可以选择“一鸣惊人”,用事实和结果来说话,这样可以减少被庸人的言论“踩死”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