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观念中,“希望”应该是一个很正宗的褒义词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希望小学呢。不过凡事都不绝对,就比如“希望”这个词,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意蕴,我就见过很多人被“希望”给废了的。
“希望”这个词用得最多的时候,莫过于春节了。根据中国人的习俗,到了春节是只能说好话的,大年三十要洗个澡,意思是来年不再欠债;大年三十要吃条鱼,表示年年有余。尤其是近几十年的“春晚”,极尽“希望”之能事,将任何生肖都说得充满“希望”。于是一时间,全世界都充满了希望:做生意的希望赚钱,做官的希望升职,贫穷的希望富有,自卑的希望自信,恋爱的希望不分手,懒惰的希望有毅力,迷茫的希望找到方向,呆板的希望变得幽默,有脑袋没思想的希望变得深刻,毕业的希望找到工作。
但是事实上,每次的“希望”都不准确,有时候也并不国泰民安,比如动车出轨、暴力拆迁;有时候也不风调雨顺,比如到处都有洪涝灾害、蝗虫白蚁;一年到头,该分手的还是分手,该失业的还是失业,该自卑的还是自卑,该亏本的还是亏本,该落马的还是落马。
尽管屡次失望,但伟大的人民始终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他们依然会不失希望地希望来年“恭喜发财”!
世界其实除了过年,有一个地方“希望”更多,那就是父母之于子女。这种希望之情不是过年那几天说一说,而是全年都存在的,不过大部分也是白希望。大部分子女都没有进入重点高中,大部分子女都没有如你所愿进入重点大学,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按照父母的希望“好好读书”,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稳定的工作”,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成龙成凤。
当我看到一对30出头的父母充满希望地描绘他们那仅有2岁的儿子的光辉未来之路时,我心里在喊:“省省吧,兄弟,你对他的希望,就如同你父母对你的希望,实现了吗?”
很多人都寄希望于别人,希望别人怎么怎么样,然后顺便带来自己怎么怎么样。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变得很优秀来让自己荣耀,女朋友希望男朋友发财来养活自己,老板希望员工努力来提高业绩。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凡是寄希望于别人的人,基本都会失望。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你自己都实现不了的东西,有什么理由让别人实现呢?难道别人就比你能干?所以我本人很少对别人抱有什么厚望,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对自己寄予厚望,这样我反而从别人那里收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般来说,当人们发现现实中的“希望”不灵的时候,他们就会向菩萨求助。其实作为一种心理寄托,这也无可厚非。但我经常发现一些很搞笑的事情:很多店铺里,供养着一个财神菩萨,这个财神菩萨前面灯火通明,但并不香烟袅袅,因为这些人没有给菩萨敬上真的蜡烛和真的香,而是弄了一个类似于蜡烛和香的红色电灯泡然后插上电。我一直在想,如果那菩萨真的显灵的话,应该让他们亏大本,因为他们把菩萨当弱智一样欺骗。
现在这些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天之骄子”之类的话早就过时了),也是“希望”最浓一族。你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大学生是怎么“希望”的:每年开学,很多人信誓旦旦、激情澎湃:要好好学习,要避免堕落,要改变性格,要养活自己。可是开学后,大多数人依然“涛声依旧”,重复着“昨日的故事”:依然是没法养活自己,依然自卑、内向,依然宅在寝室无所事事,依然思维幼稚地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依然患得患失,依然有着一种盲目而实际上不值一提的可怜的优越感,依然“认为”自己还不错,依然认为自己在班上或者在寝室还算个人才,依然“认为”自己找工作不成问题,依然“快乐”地等待失业的那一天,依然“以为”平庸的行为会产生卓越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