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痛苦·无奈(2)

对话:与世界接轨的15种表情 作者:陈红兵


其实宗庆后和达能的争端无非是为了非合资公司部分的利益之争,这些在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名下的资产有着所谓的“超级利润机器”之称。据了解,宗馥莉旗下的宏胜饮料在2005年正式经营的第一年,经过审计的税后利润就已经超过了6826万元。除去10%的发展储备基金和3%的奖励、福利基金,可分配利润为人民币近6000万元。而其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在宗庆后所有的非合资企业年度销售中位居榜首,这使其成为达能最想要争夺的对象之一。

2007年5月,达能正式启动了对娃哈哈的法律诉讼,随后双方进行了数十起国内外法律诉讼战。截至2009年2月,所有诉讼战中,娃哈哈以21∶0胜诉达能。仲裁庭已驳回达能在瑞典八个仲裁案中提出的,要求娃哈哈和宗庆后先生不得设立任何新的没有达能投资的“非合资公司”或增加现有“非合资公司”的产能,并确保“非合资公司”制造的所有产品通过双方的合资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的两项临时措施请求。虽然当时瑞典仲裁一战的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不过据专家预测,“达娃之争”娃哈哈的赢面较大。

平静中暗流汹涌

宗庆后后悔了,在节目中他对11年前签署的合资合同追悔莫及,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计的圈套。

其实,若从产权的衍变来梳理这场“离婚官司”,其时代逻辑清晰可见。当年已经40多岁的宗庆后开始艰辛创业,靠自己卖练习簿和棒冰积攒的钱办起了一家工厂,然而受体制所困,他不得不戴上一顶集体经济的“红帽子”,在后来的岁月中,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家企业再“洗”成自己的。与达能的合作,只是这样一个过程中的一步,并不是他们真的看中对方,也非真的情投意合。

第二步,在1999年产权清晰化运动中,宗庆后设法让政府同意把属于集体资产的54%转让给他和他的团队,其中他个人拥有294%的股份。之后他开始大规模成立“体外公司”,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都使用着实际上已经属于合资公司的“娃哈哈”品牌,也共用由宗庆后精心建设的销售渠道。到了2006年底,达能感到体外公司的销售与收益都已经大于合资公司,开始提出抗议,并要求自己的利益。宗庆后当然不从,于是,吵将起来,闹起“离婚”。

达能为什么是2006年底开始发难,而不是2005年、2004年?其实,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加入WTO后对世界各国的承诺,很多外资企业已经被允许在中国开办自己的独资企业了,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自己进入中国,而不需要非有个合作伙伴不可。

另一方面,外资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某种程度上,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对市场的控制,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它们也要求在合资企业中有更大的话语权。达能集团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开始主张自己的利益的。

这场“离婚官司”已经最终尘埃落定,达能与娃哈哈还是分手了。好像是平静的水面上跳出的一朵浪花,浪花背后,则代表着一种倾向,如果说当年外资进入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顾虑,现在的中国日益开放,市场越来越规范,它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同样的,中国的政策与大的环境也是日益宽松与稳定,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鼓励也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以前觉得很冒险或者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看来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了。没有这样的一种现状,宗庆后也无从谈起“后悔”,正因为对现在更有信心才“后悔”当年的变通做法。当然,这朵浪花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式商业的种种变通与曲折,也展现出不同利益所有者对政策与环境的利用与角斗,而且,一定不会仅此一案。

说不尽的恩怨情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