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的时候,教授也只是局限在欧洲范围,关注的内容也只是经济组织的管理与运作,后来发现,经济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欧洲,同样,遇到的问题也绝不只是管理。由于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体制不同,有太多的事宜需要沟通与交流,更有许多随着全球化而诞生的新的问题与危机,必须来共同应对。
有了这样的趋势与背景,我们才能够理解这个论坛为什么越办规模越大,参加的成员,不是仅仅局限在企业中,而早已经扩展到政府首脑、非政府组织。但当初的宗旨并没有变化,那就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和非正式。这才是教授的智慧之处。
中国,从初入论坛的生涩,到现在的从容;从参与者,到举办者,随着中国在达沃斯论坛上角色的变化,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改变。《对话》在节目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本中国和达沃斯之间记忆的相册,随着一个一个的定格的再现,《对话》的这期节目也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中一个意味深长的见证。
达沃斯的前世今生
这一期节目的精彩程度,就算是现在看来也是力透纸背,关键的关键是节目请来了一位好嘉宾,施瓦布教授,一位按照西方标准说是智商很高,情商更高的人物;按照中国的标准说简直是一位男版的阿庆嫂加及时雨宋江的混合体,节目自然好看。
达沃斯的定位在哪里?主持人已经有非常好的介绍:“平等、非正式和发人深思”。大约是在1971年的时候,施瓦布教授是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打造了一个如今被称作是“经济联合国”的达沃斯世界论坛。当时的他不过30多岁,但第一次举办,就邀请了四百多位欧洲的顶级企业的CEO,克劳斯·施瓦布教授因为他坚信:世界需要这样一个组织。
“我和他们去交谈并且告诉他们应该开这样一个会,大家在一起互相沟通,不仅政治家们之间需要这样,商界领袖们也应该和一些非政府组织进行沟通,人们到这里讨论一些全球的问题,并且希望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他说。
这个想法非常有号召力,获得了巨大的响应,也由欧洲扩展到世界范围,从企业的领袖也扩展到政治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人士,甚至是艺术家……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现在达沃斯论坛的重要性更是得到加强,是一个号称用思想改变世界的地方。
中国,在这个论坛上的表现更有着典型的教科书般的意义。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只是象征性地参加;接着,似乎扮演着一个安静的好听众的角色;接下来,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于是上台说几句,但底气并不足,只是说说;再然后,中国不仅有话要说,而且开始接受提问,愿意进行交流,这也意味着有了开放的心态:随你问,我自信而从容。
再后来,中国开始受到关注,受到重视,因为有更多的与会者,想听听、想知道中国是怎么想的、将要怎么做,所以,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也成为大会的执行主席,也被媒体专访并同时进行直播。
走进中国的达沃斯
施瓦布教授说得好:“我们看看全球的变化,我认为近年最大一个变化就是,全球重心正在转移,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正在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而中国是东方的一个新兴的全球力量,并且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世界性组织不能局限于冬季在达沃斯举行会议,因为那是在西方举行,对于亚洲的与会者来说旅途并不便利,那里太冷还经常下雪,并且会议时间会赶上中国的农历新年,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与亚洲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希望亚洲得到世界更多关注,所以我们决定举办第二个同样重要的论坛,会址就选在中国,我肯定会议会越办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