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出来的申请文书,里面有很多自己的哲学思想,反反复复修改了二十多遍,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式上一遍一遍地在提高,希望能给读的每一个人一些启示、一些思考。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每个学长和学姐看到我写的文章都给予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地方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就觉得不适合,这点让我真的不知所措。我曾试图综合着每个人的建议去修改自己的文章,但是后来却发现,最后改出来的文章已经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每个看过我的文章的人的一部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我的文章了。所以,后来我废弃了那一篇文章,重新写起,去努力地写出我自己。而当我把写好的文章呈现给我的英文老师的时候,他却也只是摇摇头,说道:“你的文章太深奥而且不现实,美国的大学AO们不一定会有时间去体会你这个人的,这样做太冒险了。”我很难过,后来也问过其他的人,没有一个人肯定我,而那时的我一直执著地认为,文书里写的那个人就是我。有几天的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放松,去想想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2009年10月递交申请,心中释然
学校的生活很忙碌,时间慢慢地到了10月,而这时间算是我们在新加坡的学生即将高考的日子。每天看到周围的原先一同为了美国大学而奋斗的同学在很努力地念书准备考试的时候,自己总觉得很孤独,很难受。我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自己一直在为了美国大学而纠结思考着,别人已经开始准备最后的大考。
这几个月,一直是在矛盾中走过来的,唯一支持我的信念,就是耶鲁的校训--光明与真理。申请文章最后我修改了很多,希望在让别人了解我这个人的同时又能不脱离实际。每个晚上,都在电脑前面对着申请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有时,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突然想起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便坐起来,打开电脑,将它记录下来,转天放进自己的文章中去。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它在帮助我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标。
2009年10月31日,我将申请的材料用联邦快递寄了出去。我把手中沉甸甸的推荐信和自己准备的材料交到邮递员的手上时,心中还有些不舍,看看这些包裹,这就是自己几个月来的努力啊!如今,不知道它们的命运将会如何。
2009年11月1日,我将所有的电子申请信息都上传到了CommonApp(注:可在线进行入学申请的网站)的网上,检查了很多遍,在确认无误了之后,我点击了Submit(提交)按钮,几秒钟之后,一切都已成定局。我想,很多申请的同学在这一时刻都有着很复杂的感情,一种释然、焦虑但又怀疑的杂感。心中释然,因为我们最终努力了,将最好的自己展示给了别人;一丝焦虑,因为我们不知道会不会在申请的资料中有什么遗漏,一个单词,一个信息;有些怀疑,因为我们对于结果的揣测,我们不清楚自己的付出会换来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不清楚美国大学的AO能不能通过这些纸质的材料读懂我们,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命运之舟到底会驶向何方。
在递交了申请后的那些天,我觉得很轻松,也开始了和其他人一样准备最后的大考。朋友和我说,做好自己,剩下的就交给神吧,放轻松些,自己开心了,看什么都会顺眼许多。
从7月开始到11月,为了耶鲁,我付出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从中找到了自己。我开心,但是不知道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