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暑假是高考前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暑假(我一直没放弃高考),可我一点书本也没看,作业也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的(其实还有没做完)。那时我父母都上班,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除了中午出去花三块五(现在已涨到四块钱了)吃一份凉皮或凉面外,其余时间要么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要么就是对着电脑以写一个词改一个词的方式写着文章。一个暑假,我终于把通用的几篇文章改好了。
开学后我任务更重,尤其是11月份,忐忑地等待提前申请的结果,还要写正常申请N所学校的文章。那时我天天被一篇篇Essay(论文)折磨着,在公交车上,在食堂里,在操场上列队跑步时,苦思冥想着该如何下笔、写什么内容、如何写。上课时我也不拿课堂讲义,拿出一张破纸就开始边想边写。上午第五节课的铃声一响,我便急匆匆地去了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把我上午写好的东西录入电脑,发给老师或在美国的学姐们,下午继续歪着身子构思下一篇文章,一晚上在家抱着电脑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几乎我所有的卷子都是空白的,偶尔遇到老师要检查,就赶忙抢来同桌的讲义在最短的时间内抄完。
可以说高三的上学期,那个高考前最重要的时期,我什么也没干(对于高考来说)。当时我还没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国,可我却如此抛下一切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地弄我的出国申请。连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义无反顾”,也许命运早已安排我走这样一条道路吧。12月下旬我被芝加哥大学录取了,这足以带给我一时的兴奋不已和一些难得的自信。正常申请时,我申请的都是排名前十的大学,而且都申请了奖学金,可惜最后没有一个录取我。不过我觉得以我已有的实力能申请到芝加哥这样的也算幸运了,至少可以说,我之前3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高考及其之后
高考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人们可以列举它的多条不合理性,比如禁锢思维、一考定终生、判卷不公等等,但它又是数十年来中国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手段。而对于那些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地做着各种试卷的学生,有人认为他们懂得看开一切,“化无奈为力量”,有人认为他们是被高考体制禁锢、扼杀的受害者。不错,在中国只要想通过上大学从而有更好出路的,没人能躲开高考这一关。虽然我已着手申请美国大学,但我并不一定能成功,因此我一定要有高考这一“保底”,所以我从未想过放弃它。
就算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后,我也不想就这样不考了。我突然觉得我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如此寒窗苦读12年,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选拔,为的不就是这最后的一次考试吗?也许这样的坚持不能锻炼我什么能力,甚至是毫无意义,但我一定要善始善终。如果我没有走到终点(虽然只是人生中暂时的终点),我会觉得这十多年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我的心也会是空空的。我想有始有终也会是我今后做一切事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