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一百个存折的故事(1)

市场的力量 作者:李子旸


金融体系的封闭落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碍已经越来越明显。尽快实现金融行业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已成当务之急。只有开放才能解决金融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只有开放金融才能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中国人并不缺乏经营金融的能力和天赋。民国时期,中国拥有相当发达的金融业。上海、天津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中国拥有一批世界水平的金融家。金融业的这种发达状况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拥有着超过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金融体系。

在许多人看来,银行是一种颇为特殊的企业,和其他企业大不相同。公众的这种观念,是金融业长期维持垄断地位的重要原因。特殊行业嘛,自然应该执行特殊政策。但实际上,银行和其他企业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银行经营不是服装、食品、家用电器等商品,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货币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仍然是一种商品。所以,银行同样是买进卖出的企业而已。

民国时期,中国人就是这样看待金融业的,在当时人看来,银行就是把钱倒来倒去,以此牟利的一种买卖。所以,那时有人投资开办银行,是很平常的事情,和投资开办饭馆、戏院、贸易公司没什么区别。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不富裕,大家都缺钱,缺者为贵,于是,使用货币的成本,也就是银行利率就比较高。经营短缺的商品自然比较有利。于是,那时的银行、钱庄为数不少。大大小小,随处可见。《围城》里方鸿渐的岳父就经营着一家“点金银行”。

1915年,一个叫陈光甫的人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小银行。额定资本仅10万元,人员仅7人。虽然当时的银元购买力很强,但10万元也不算是大数目。这样一家小银行,本来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但却因为其独特的经营方针,在金融界一时独一无二。这家小银行别出心裁地开办了小额储蓄业务,并且一元起存。

银行经营储蓄业务,在现在的人看来是理所当然,在当时怎么会成为另类呢?当时,一家典型的银行是这样的:几个出资的股东,可能是有财力的生意人,也可能是宦囊鼓鼓的官员,各自拿出一笔较大数目的钱来,凑成股本,银行就办起来了。然后就用这股本向工商企业放贷,赚取利差。

这种银行,是企业家的助手和工具,调剂企业家彼此的资金,并不打算面向大众。这并不难理解,同样的一百万元,也许一个大股东就可以拿出来,而如果想从普通大众那里一元两元地凑齐这一百万,自然繁琐麻烦。所以,那时的钱庄、银行对小额储蓄都没什么兴趣,即使接纳一些,也不付利息。换句话说,那时的银行基本上都是投资银行,而不是储蓄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却愿意开办一元起存的小额储蓄,自然引人侧目。当时的金融界对此一般都不看好,认为这种辛辛苦苦的生意没什么意思,不是发展的正道。更有人认为,陈光甫只不过是在“做秀”,于是,有人便打算戏弄一下这家小银行。

这日,一个人来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柜台上放下一百块银元,对银行员工说:“听说贵行的账户可以一元起存,那么请给我开一百个存折,每个一元。”

银行员工一听,顿时气上心来。这明明是故意刁难。员工忍住火气,对来人说:“先生,请您稍等。”然后就转身奔向后面,去找总经理陈光甫。

听了员工的话,陈光甫立刻意识到,这肯定是同行的故意刁难。员工气呼呼地说:“干脆把他轰出去算了!”陈光甫急忙说:“那可不行。你就给他办一百个存折。不但要办,还要服务周到,态度热情。”

员工先是一怔,很快明白了陈光甫的用意。他回到柜台,热情有礼、不厌其烦地为来人填写登记,办理了一百个一元的存折。来人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一时无言以对,拿上一百个存折,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经过这件事,一元起存的小额储蓄名声大噪。上海普通民众真正相信了这家银行对小额储蓄的欢迎态度,纷纷把钱存到这家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业务就此快速发展起来,并在1930年代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而陈光甫,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金融家。

陈光甫的这种经营方针,固然有其“服务大众”的理念作为支撑,但能够行之有效,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因为开辟了银行经营的新思路。陈光甫认为,一般银行那种主要依赖大投资的筹资办法,看起来省时省力,却有着相当的风险。一旦大股东因为某种原因撤资,银行就会立刻陷入资金困境,甚至会因此倒闭。而广泛吸收小额存款,看起来费时费力,但因为资金来源众多,反倒稳定安全。而且,由于没有大股东的制约,银行的经营者的自主权更大,可以有效地控制银行。

当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所有银行都应该变成储蓄银行。投资银行还是应该成为银行的大多数。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一百个存折的故事展示了一种银行经营的新模式,而对于当代人来说,这个故事则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