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银行是银行,国库是国库”(1)

市场的力量 作者:李子旸


1930年代以后,一种趋势——国家吞并社会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令人痛心的是,人们还很少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重犯错误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中国近代金融史上,1935年3月25日是个不应该被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被迫辞去职务,并彻底和中国银行脱离关系。这是一起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自由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结束。

一个银行总经理的去职,至于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先来看看张嘉璈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嘉璈,江苏人,生于1889年,民国时期著名的江浙财团核心人物之一。1913年,张嘉璈进入中国银行,不久,出任上海分行副经理。在这个职位上,张嘉璈干了一件大事。

袁世凯帝制失败以后,由于连年打仗,中央政府财政极度紧张。当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是国内两家最重要的中资银行,部分发挥了中央银行的作用。为了应对中央财政紧张,中交两行都增加了货币发行量。这就引起了公众对银行信用的担忧。一些地方出现了挤兑现象。公众涌向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为了稳定国内金融秩序,北洋政府命令中交两行暂停兑付储户存款,强行制止挤兑风潮。

停止兑付,固然可以立即中止挤兑风潮,却必然是对银行自身信用的极大伤害,而信用是银行生存之本。储户把钱存到银行,不管什么原因,如果银行拒绝储户按自己意愿取钱,储户又怎么能够再信任这家银行呢?

颁布命令以前,北洋政府询问中交两行意见。交通银行各分行均无异议,愿意服从中央,但中国银行各地分行均表示不赞同。其中态度最激烈者电告中央政府:“无论处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中,愿尽一切力量,将库中现金兑至最后一元,始行停兑”。

北洋政府反复斟酌以后,还是下达了停兑命令。命令一下,交通银行完全遵守,立刻停止了储户兑付。中国银行总行也下令各地分行执行政府命令,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却在经理宋汉章、副经理张嘉璈的带领下,公然抗命不遵。他们以银行股东的名义发布公告,宣布继续兑付,并要求政府不得再从银行随意提取款项,自此以后,一切事务均按照普通银行办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将不再是政府的筹款机器。

公然对抗政府命令,宋汉章和张嘉璈是冒着极大风险的,甚至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上海分行的上上下下提心吊胆,非常紧张,随时准备应对非常情况。当然,宋张二人也不是简单对抗而已。他们积极联络各方,取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重要的是争取到了江浙财团和其他银行的支持。

此后的一个星期是最紧张的时候。大量储户涌到中国银行提取存款。第一天来了2000多人。银行职员不得不加班加点。挤兑持续了几天以后,储户发现中国银行的现金流没什么问题,来提取存款的人也就大量减少了。第四天只来了100多人。再过几天,这场危机渐渐平息了。上海分行挺过了这次危机。事件过后,上海中国银行的信誉大增,有钱人和生意人纷纷把钱存到这里。银行吸收的存款反而超过了危机以前。而张嘉璈,也被称为有胆有识的银行家,声名鹊起。

1917年,张嘉璈从上海来到北京,出任中国银行总行副总裁,实际主持中国银行日常事务。到任后,张嘉璈开始大力改组中国银行。改组的核心原则就是强化银行的独立地位,使银行的发展尽量不受政局变化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