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户(1)

鞑靼风云录:大清崛起 作者:(日)司马辽太郎


平户岛上小海湾很多。

装载着货物的外国船只往来于这些海湾。几条小河把山峦分隔开,河边作水田,种植水稻,但收获却少得可怜。

进港船只运来的货物总算让岛民得以温饱。

他们也打鱼,个个擅长驾船。居住在岛上的明人甚至夸张地说,岛人轻舸似箭。特别是夏天,当飞鱼聚满海湾时,这个倭寇之岛就如同水师港,波浪间船帆无数,时隐时现,其雄壮景观令人联想到平曲①“坛之浦之战”②。

这话说起来有点儿像接尾令,坛之浦源平合战③使人联想到,岛主本姓源,称嵯峨源氏。但以前也曾经称为平氏,又称为藤原氏。现姓氏为松浦。

“松浦”是岛主的姓氏,也曾经是地名,总称周围一带的陆地,也包括这个平户岛。

“松蒲”在当地被读作matura或mazura。远古时代,《魏志·倭人传》的作者陈寿按照松蒲的日语发音,将其汉译为末庐国,古语matura中的“ra”或许是“国”的意思吧。玄界滩的对面是古代的耽罗国(济州岛),它的北边曾有个新罗国。还应联想到百济国也曾经按日语发音叫kudara国,都带个“ra”的音。顺便说一下,平户古代也被音译为庇罗(hira)。

《倭人传》中说:

又渡一海,千余里至末庐国,有四千余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沉没取之。

真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画卷,但那都是古代的事。

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17世纪初。那时当然也有很多人生活在岛上大大小小的海湾里,他们一生以船为家,不论武士还是农民,都以潜水捕捉鲍鱼为生,和“末庐国”时代一样。仅就这一情景而言,与上面的描述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这个没有月亮、星星也稀稀落落的夜晚,岛上只能听到海涛声,仿佛将远古的虚空气息延续了下来。要写“单鬓”庄助坎坷的半生,不说说养育了庄助生命的小岛的故事,就难以走近这个因罪被剃掉半边鬓发的年轻人。

岛主松浦氏在战国时期④幸幸存下来,在丰臣时代,他年龄虽小,但作为大名⑤得到认可,其待遇一直传承到德川时代,在日本国的大名中也算得上是最古老的门第。

说到最古老,还有一种说法可以追溯到古代⑥。很早很早以前,大和朝廷把勇猛强悍的东国⑦壮丁作为驻防战士迁到筑紫沿岸抵御外寇。进入平安时代,这个制度变得有名无实,中央忘却了他们的存在。被遗弃在荒野上的驻防战士们各自拉帮结党,据武器和土地为已有。到镰仓时期前后,已结成叫做“党”的几个武士团相互讨伐。据说松浦家的祖先就生活在这个久远而又混乱的历史年代。总之,自末庐国算起,这个小岛的历史很悠久。

岛上小孩一哭,大人就说,“别哭了!再哭,蒙古兵、高丽兵可要来啦!”人们把他们当成可怕的怪物吓唬孩子。这指的是镰仓末期元军袭击筑紫的事。

事态的发生就像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地震。对马岛、壹岐岛以及松浦等很多岛屿遭到侵犯,如同遭遇了海啸,乡间的武士虽势单力薄仍奋起应战,多数阵亡。百姓惨遭杀害者不计其数,建有楼阁的敌船舷墙上吊起手掌被穿了洞的男男女女,像一串念珠。

入侵发生了两次。弘安四年(1281年)五月再次入侵时,第一梯队的战舰有九百艘,布满海面。搭乘的三万蒙古兵和一万高丽兵以壹岐岛为根据地,顺着风向攻打博多湾,然后改变航向,把松浦的鹰岛作为锚地长期停泊,等待从江南赶来的第二梯队。

他们的战术和日本全然不同。保持密集队形,凭鼓声进退,箭上涂毒,还投掷一种铸铁壳里装着火药的东西,叫“铁炮”,而且战舰上能摇动转轮发射巨石。

在庄助少年时,讲《太平记》的艺人从本土渡过平户海峡到岛上来说书,从他们口中,他听说过这一段往事。《太平记》三十九卷中,“自太元进攻日本”这一段有点脱离本题。同一个讲《太平记》的艺人,在东国会去掉它,到了松浦,则宁可压缩主要情节也要高声朗读这段故事。

①平曲:边弹奏琵琶边说唱《平家物语》的说唱故事音乐,一般认为创始于镰仓时代。即平家琵琶曲。——译注

②坛之浦之战:发生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为源平合战的关键战役之一。坛之浦之战结束后,平氏灭亡。——译注

③源平合战:史称“治承·寿永之乱”,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1180年至1185年的6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一系列争夺权力的战争的总称。——译注

④战国时期:日本史上指自应仁之乱至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年代,即1467-1568年。——译注

⑤大名:诸侯。江户时代,直接侍奉将军的一万石以上的领主。——译注

⑥古代:日本史上指大和、奈良时代。——译注

⑦东国:古代日本除北陆以外的近畿以东,后相模的箱根、足柄及上野以东的地方。——译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