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而》中的行政精神(11)

论语中的行政精神 作者:冀名峰


在治国和行政上做到节用就更难。难就难在不知道怎么做就算节用了。单就国家财政来说,几百个行业,成千上万件大事,各行各业都说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怎么就是个够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合理配置公共财政支出,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最大化,这就是节用了,所以节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仟么事也不干,什么钱也不花,这样做是节用了,但这种节用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要做到节用,必须能够明确识别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什么是当前国家的重大利益?在民生方面,确保低收人群体基本生存福利,保障其子女平等就学就业权利,使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共享公共教育资源,这就是民生方面的  重大国家利益。财政把钱投入这个方向,这是节用了。反过来,把钱投入贵族学校,把钱投向富人的福利,就是浪费公款了。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节用,首先也要识别单位和员工的重大利益,在重大利益问题上多花钱,在非重大利益问题上少花钱、不花钱,该花的大大方方花,不该花的一个铜板都不能花,这才是科学的节用。节用本身就是尊重人民和爱护人民,因为行政之资源包括财政资金来源于人民,花出效益才是不负人民之托。

爱护百姓、使民以时。实际上是正确处理“取与予”的关系。体恤百姓,应当给民众创立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和机会,使之参与社会管理,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和需要;使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这是“予”的一面。“取”的一面,孔子强调“使民以时”。古时农耕为主,农耕讲时节,所以“使民以时”很重要。现代社会,也要使民以时,取民有度。调动民力,不要影响民众事业的发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必然导致取民无度,国家就危险了。

[1.6]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o"出则悌:出门则敬重兄长,这里的兄长泛指同辈年纪比自己大的人。

亲仁:以仁力亲。以仁的道德规范为亲,或以仁德之人为亲,亲近仁德之人。

此两义皆有。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关于此句有多种解读,一说,“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钱穆《论语新解》);二说“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杨伯峻《论语译注》)。南怀谨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解释是:“做到以上几件事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爱做文学家也可以,爱做科学家也可以,爱做艺术家也可以……”事实上,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德行的要求和修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日常行为、日常待人接物和日常事务处理的指导原则。“亲仁”不是每天无所事事地去接近有仁德的人;“出则悌”也不是每天出门都无所事事地向年长于自己的人作揖打躬,而是在做事中遇到与这些人发生联系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所以把“行有余力”理解为修仁德之后再去学文,把修仁德和学文理解为本和末的关系,理解为文和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都是一种错误解读。朱熹对此实际上已提出了怀疑,就是不学文,只修德行,“所行或出于私意”,而不是圣贤之意,即是说不学习也许不能深刻践行圣贤之法①。笔者以为,“行有余力”座解为“每天干完必须干的事之后”,包括履行好为人子的责任(如父母病了,照顾父母,尽孝)、为人弟的责任、对社会大众的责任(比如有职业,有职务)、对社会贤达的责任等这些必须承担的责任之后,要努力学习。学习什么呢?学文,学习关于礼乐制度的学问知识,学习前人留下的文献典籍和文明成果。余力,闲暇之时。文,诗书六艺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