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3)

做最好的家长 作者:王金战


我想,这位妈妈走入了一个误区,她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敦促孩子开发特长,家长的任务就是夸赞孩子的成就,告诉孩子她“真棒”。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她必须努力地做出让父母觉得“真棒”的事情,才被家庭认可和接受。孩子也没有获得真正的自信,她不知道自己能力的内涵,只是模糊地有一些“漂亮、好、棒”的抽象概念,因此只要遇到自己可能做不到“真棒”、取得第一名的事情,就知难而退。哭鼻子是她展示力量、控制家长、逃避行动的手段。

博森博士说,孩子属于这个家,是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很难做到让孩子感觉自己无条件地属于这个家,而是必须有出色的表现、能为父母争气、让父母脸上增光才行。我们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地接受孩子的独特个性,而是遇到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草木皆兵,生怕孩子给自己“丢脸”。我们更是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有过失,难于控制住自己“纠正”孩子的冲动,更不情愿改变自己的行为。

放手给孩子生活、探索、学习的自由,不要参与、帮助、指点、纠正孩子,对于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来说,尤为困难。当孩子专注于一项工作时,我们难以控制住自己,觉得必须给他反馈。遗憾的是,无论我们的反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起到的作用只有一个:打断了孩子,将他的注意力从手中的工作转移到我们的反应上来;他不再对工作内容感兴趣,而是琢磨着哪种行为能够引起父母什么样的反应。

海滩上,孩子在用沙子搭小房子,如果父母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孩子的心就很安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父母接受的。但是——

我们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手和热心吗?“来,妈妈教给你,房子这么搭。”

我们能容忍他犯错误吗?“别一口气掺那么多水,沙子就泡汤了。”

我们能克制住虚荣心吗?“快来瞧我儿子搭的房子,多棒!”

我们能不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吗?“这房子怎么没有门?”

我们能克服内心的焦躁吗?“一下午就搭那么个破玩意儿,浪费时间!这对你学习有帮助吗?怎么不多看会儿书?”

我们能不在意其他人怎么看我们的孩子吗?“其实他再用点儿心,能比这搭得更完美。这孩子,就知道玩儿!”

我们能接受孩子不需要我们所带来的失落感吗?“来,爸爸帮你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