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不在乎曾经经历过什么,也不在乎时间过了多久,只要有梦想在,一切都可以成为可能。
人的一生从来都不会是平坦的。一路上总是磕磕绊绊,历经许多磨难才有可能最终修成正果。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只能干什么,你的人生改变是由你来决定的。拥有一个梦想,是你人生改变的开始;但坚持梦想,却是你改变自我人生的永恒动力。
或许有人会觉得梦想太过于玄幻,又不能填饱肚子,还是乖乖做事比较实际些。对于他们来说梦想只是美丽的泡沫,但是如果把梦想当做种子呢?梦想如种子,从它种入心田的那一刻起,它就深深地扎根,历经风雨,细心呵护,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1915年的夏天,在德国一个叫赫尔佐格的小镇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男孩一只手拿着一只鞋,光着脚板飞快地在街上跑着,穿过了几条街,终于在一家小洗衣店门前停了下来。他大踏步地走进去,一个体态微胖、看起来和蔼可亲的中年妇女正蹲在地上洗衣。
“妈妈,爸爸在吗?”男孩焦急地询问中年妇女。
“在院子里晾衣服呢,发生什么事了,孩子?”
“我要让爸爸教我做鞋子。”男孩说着急匆匆地进了院子,“爸爸,您教我做鞋吧。”
“学那个做什么,外面整天在打仗,鞋厂都倒闭了,你没看见我都失业回来帮你妈妈洗衣服了吗?”父亲克利斯多夫脸上笼罩着厚厚的一层愁云。
“可是我想做一双既轻快又耐磨的运动鞋,你可以尽你所能地奔跑,而不必担心鞋的问题,而不是像这样的鞋。”男孩把手里的鞋拿给父亲看,“刚才就因为我总想着这鞋帮要掉了,所以赛跑的时候输给了卡尔。”
“要是子弹就要送到你的脑门上,你们只会想着谁逃命更快,谁还会去穿鞋?现在面包比鞋更重要,毕竟什么时候人都不能挨饿,你还是去学做面包吧。”
于是中学毕业后,男孩成了一间面包房的学徒。每天凌晨1∶30,他都要一溜小跑,沿着一条一百米左右的鹅卵石路,到一间名叫威斯的面包房上工。工作是简单重复的:生火、揉面、切面、放进火热的烤炉,在破晓时分,再把刚出炉的新鲜面包送到镇上各销售点,然后回到威斯,打扫、冲洗、劈柴火。劳作十八小时,晚上8点收工,工作既枯燥又辛苦。每天一回到家,他就倒在床上飞快地入睡了。
然而,男孩的精力好像永不枯竭。平时虽然非常劳累,但每个星期天都是他的天堂,他把这唯一的休息日安排得满满的,尽情地跟朋友们去户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心里还惦记着要做双一级棒的运动鞋。他像陀螺一样,有无限的动力,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然而,就像父亲克利斯多夫说的那样,太平的日子不会太久。不久,男孩应征入伍,经过短期军事训练之后,被送往比利时前线。战争持续了两年,以德国失败告终。1919年,男孩才终于回到了更萧条、更贫困的家乡。
男孩不想再做面包了,经过一番思量,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制鞋——这是他挥之不去的一个梦想。他说服了父亲当自己的师傅,带着梦想起程了。
起初,他对制鞋一窍不通,但是凭着努力与悟性,他的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掌握了所有制鞋工艺,甚至不那么容易操作的复杂机器都在他手下服服帖帖,不管什么样的制鞋材料到他手里都能物尽其用。他做的鞋子很受镇上人的欢迎,人们甚至不去买鞋厂生产的鞋,专门来他这里定做,特别是运动鞋。生意渐渐忙不过来了,男孩想不如自己开一家鞋厂。
万事开头难,他首先要面临的三大难题是:制鞋材料、厂房和工人。为了寻找最佳的制鞋材料,他几乎跑遍了全国,有时候骑自行车,有时候坐火车。每次旅行总是满载而归——大包小包各种各样的制鞋材料。为了尽快投入生产,他说服母亲把小洗衣店的铺面让出来放设备。当时的设备很简陋,工人也只有三个。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没过多久,男孩设计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运动鞋诞生了——一双帆布帮、黄皮底的运动鞋,采用了铁匠提供的铁钉。很快,这种运动鞋就流行起来,生意越做越红火。男孩又多雇了两个工人,并请姐姐负责收拾鞋子,又在洗衣房墙上开了个门,以扩大生产空间。
随着生产的发展,男孩的哥哥也加盟进来。哥哥很有商业头脑,负责经营销售,他则抓生产,兄弟俩办厂有方,生意自然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