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不放弃什么?不放弃我们心中的信念、理想、追求与原则,以及由信念、理想、追求与原则所换来的努力与拼搏,不放弃最后一刻成功的机会,不放弃任何成长与净心的机会;不抛弃,不抛弃什么?不抛弃亲情、爱情、友情,和它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安全,不抛弃所有努力创造的一切。
你耳边是否响起过这么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 这句话源于2007年夏天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自出现便红遍大江南北。不抛弃,不放弃,在电视中最主要的体现者是“钢七连”的班长史今,这是“钢七连”的精神,也是军人的精神,更是尊重人性平等的体现。史今为了当初许三多父亲的一个承诺,也坚信许三多会是一个好兵,他和其他人一样,有着平等的尊严和受尊重的权力,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抛弃,不放弃。至于后来的特种兵大队“老A”的中校袁朗,更是被这种精神所折服,像接力棒似的接过来,并深深实践,给与许三多的又是严厉又是关怀,尤其在许三多家庭发生变故,打算离开军营的时候,他更是毫不迟疑的给与帮助,不抛弃,不放弃!
不放弃,不放弃什么?不放弃我们心中的信念、理想、追求与原则,以及由信念、理想、追求与原则所换来的努力与拼搏,不放弃最后一刻成功的机会,不放弃任何成长与净心的机会;不抛弃,不抛弃什么?不抛弃亲情、爱情、友情,和它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安全,不抛弃所有努力创造的一切。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就是一位对祖国不抛弃,对科学不放弃的人。邓稼先从小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少年的他看着校园里空荡荡的,他实在是无法离开这片故土。更加上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咯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1941年,他进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就读,学生时代的他刻苦认真,丝毫不敢松懈,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地当上北京大学物理系主教。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只限于三尺讲台的教师,他怀抱着满腔的热血积极地投入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后来解放战争胜利了,新中国成立在即,邓稼先抱着求学不倦之心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二十六岁,人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九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这让所有的美国科学家都大跌眼镜。然而,没人能挽留住他。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他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八年的单身汉生活,有十五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八年、美国用七年、苏联用十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由于长期研究核元素,他身体严重受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已经是“两弹元勋”的伟人叹息地说了一句:“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他临终前跟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太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