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1)

严肃的不正经 作者:汗青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四十四岁。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而杨氏一门家学亦颇有渊源,《后汉书》记载杨震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而杨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震子杨秉“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秉子杨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赐子杨彪“少传家学……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东征拜议郎……”是以杨氏一门,于东汉末年中的才学声名,几与孔氏世家并驾,而官爵显赫犹有过之。

杨修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所以当时颇有令名。(注:时常见有人将《世说新语》中“杨修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不在。杨修时为君平设有果杨梅,君平以示修:此实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一则中的杨修误为此杨修,实则非也,《启颜录》之记载明言此杨修为“晋杨修”,而孔君平也是晋人,事颇明,是以两个杨修非是一人),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三国志》云“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后来于建安二十四年(219)秋被曹操处死(杨修墓现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今仅存墓碑一通,立于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杨修死后约三个月曹操亦亡故。

《三国演义》小说中写杨修死亡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首先,我们来说说杨修死于何处以及曹操有没有在汉中因为“鸡肋”一事而杀他的问题。所谓“鸡肋”一事的确有,事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彪、杨修附,意同而言辞稍异。《后汉书》中的全文如下:

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修所着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文中并没有说曹操因为“鸡肋”一事而杀杨修,尤其是后面有“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一句,说明这件事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说杨修的死,也只说“因事杀之”,则这个“事”可以是很多“事”,不见得就是“鸡肋”一事。又按《三国志·曹植传》中裴注云: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