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秘笈】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紧紧抓住题眼,仔细推敲,才能打动阅卷老师。半命题作文顾名思义,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比如1996年高考作文“我更喜欢漫画《______》”,由考生自己填上“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或者“截错了”。这里要指出的是,半命题作文就是出题者给出一个尚不完整的题目,要求我们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补充题目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补充的必须符合语法逻辑,二是题目不要定得过大。所谓符合语法逻辑,就是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在事理上要符合生活事理。例如,《我明白了___》,“道理”“意思”
是符合语法的,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至于题目不能定得过大,是因为大题目的写作范围广,不利于选材和组织材料,写作难度自然就大。例如《___的早晨》,此题可补充的词很多,如“校园”“公园”“冬天”“家乡”“南国”等,以上词语中,“南国”一词的范围就大,文章很难把南国早晨的特点写出来。题目补充完整后,我们就需要抓题眼确定文章重点。一般说来,用一句话做题目的,要抓住它的谓语部分;用词组做题目的,要抓住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比如1996年高考作文的题眼应在“更喜欢”三个字上。
【感动片段】
片段一:
身处喧闹的菜市,我们常常毫不吝啬自己的声音,与小贩大声地讨价还价;若我们步入寂静的图书馆,则会小心翼翼、举止文雅,生怕打破了那一分宁静。这就是一种心理惯性:对于残缺的东西,我们会对破坏行为不以为意;对于完美的东西,我们则不由自主地加以呵护。
牙牙学语时的我们,就听爸爸妈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偷偷拔了一把葱,父母没有严加管教,结果偷葱演变成了偷钱,男孩误入歧途,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偷。正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小小的失足,使男孩一步陷入了罪恶的泥淖,最终不可自拔。这也是一种心理惯性。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原有的完美,使原本完整的防线破了一个缺口,破坏力就会越来越大,好似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不要打破那扇窗》
这扇窗就是一个标尺,作者用一个故事阐明了跨越这个尺度的后果。真是让人猛醒,这秭心理惯性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要轻易破坏原有的完美。
道理深刻。
片段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前,登高望远的诗人给予我们以善假于物的智慧。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故但凡成大事、求大智者,莫不善用前人的精神要义、文明精华。
“从零开始”,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欲穷千里目》
作者巧妙地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从零开始,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立意高远。
片段三: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蔷薇·故乡》
作者引用席慕容精美的诗句,引出思乡的话题,奠定下文对故乡的回忆。故乡的事总是给人更多的留恋。这曲深情的故乡恋歌,激起无数的遐想,体现了作者构思立意的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