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因素决定性格
一个人会受到天性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遗传的天性却不是决定要素,甚至远远达不到一半的影响力。一个人性格的决定因素,还是与环境、社会、家庭环境及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尤其是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与爱。在研究众多成功者的例子后,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天生胜利者或失败者的性格,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环境与教育决定这个人会发展哪一方面的性格。
人的性格很容易受社会的影响。美国人个性张扬,因为美国社会崇尚张扬;中国人个性含蓄,因为中国社会崇尚含蓄。这与历史文化差异也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受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熏陶,讲礼重德,崇忠尚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学会含蓄、谦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美国历史文化的条条框框不多,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依靠个人努力闯荡出来的,因而更崇尚个性鲜明。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的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科学家们因此认为,气质、性格能够在母体怀孕的过程中遗传,但遗传性却不一定是绝对的。
环境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大量事实研究发现,少儿期将男孩打扮成女孩,常会引起性角色误差的性心理变态;经常挨父母打骂的孩子常形成撒谎、缺乏独立、唯唯诺诺的性格,也有的产生反抗攻击行为;幼时娇生惯养、放纵、溺爱,可能养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懒惰、意志薄弱的个性;父母吵架、家庭暴力往往导致孩子胆小或相反也学成狂躁暴虐的秉性..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遗传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影响是造就一个人性格的根本因素。
美国纽约大学托马斯·伯尼认为,胎儿不仅有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而且还能够与母亲交流情绪信息。他指出,母亲的心理活动对胎儿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母爱”对胎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托马斯·伯尼指出:“子宫是胎儿最初接触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体验将直接影响到胎儿性格的形成。”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斯托特博士指出:“婚后生活不和睦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因恐惧心理而出现神经质者,比婚后美满的夫妻所生的孩子高4倍。”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叫做“情感剥夺”的实验:把同时出生的小猴子随机地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铁笼子里,仅用奶喂养;另一组给它们用毛绒做了个假妈妈,吃完奶它们可以在假妈妈身上玩。实验结果显示:没有假妈妈的这一组小猴子长大后,胆子较小、暴躁、不合群、与人不易接近;有假妈妈的这一组小猴子正好相反,更为胆大、合群、与人容易接近。
这充分说明: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被剥夺了母爱就会使孩子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为和个性的表现。可见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抚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次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风格,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重大作用。坦白说,这种影响并不是由孩子出生的先后所决定的,而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所决定的。家庭提供的教育与爱,才是一个人性格的决定因素。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孩子会健康成长,反之,性格上就会出现缺陷。
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学家说:“恐惧和压力是分不开的。社会竞争激烈,连小学生都会申诉人生痛苦。人们害怕失败,在隐藏忧患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偏向发展。孩子遇到难题不向家人诉苦,因为家庭压力大,80%的孩子宁可向朋友诉苦。但一个人假如小时候就视家庭为畏途,连这小社会都不能接受,如何面对大社会?在临床经验中,孩子在一个拥有双亲并且有爱的家庭长大,面对艰难时能更坚强,也较能掌握人际沟通。遗憾的是,如今离婚案件每年飙升,许多孩子都在不愉快中长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产生良好的人性?”
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所以说,人性格形成的重大意义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外向者在开明、欢愉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奠定了他们长大后的主要性格基础,因此形成了比较开朗和活泼的外向性格,这对以后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