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实录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某友做程序员,女,适婚年龄,未婚,妈妈急,哥哥急,朋友急,她自己也急。无奈交际圈太小,每天只能对着电脑和一堆代码,男朋友怎么能出现呢?
某日,颐和园万寿山,某位皇帝吊死的那个树下,俺与她促膝长谈。
从东家谈到西家,从朋友谈到老乡,从她的公司谈到俺的单位,从挣钱谈到借钱..终于,很不好意思地绕到了这个最敏感最讨厌让我们最无能为力的历史遗留问题——找男朋友。
一起想了N种办法,比如,过马路装瞎子引起帅哥同情啊,到未名湖装落水等英雄救美啊..无奈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实施瓶颈,终于无语,安静了大约十几分钟,我们看着老树的影子在地上寂寞地划圈,听着游人、知了的有意无意的聒噪,俺突然说:“要不,百度一下?”
“哦,也行。”
..
虽然只是笑话,但对很多人来说,可以不逛街,不上美容院,甚至可以不吃饭,就是不能一天不上网。
在网上泡得久了,逐渐对网络产生了一种依赖,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搜索引擎依赖症”,通俗地说叫“百度依赖症”。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知道或不懂的问题,在网站里输入几个关键字或词就能搜索到所要的答案,长期依赖于这种搜索方法被称为“百度依赖症”。
“百度”已成为搜索的代名词。而“有困难,找百度”也成了一种习惯。就和以前说:“有困难,找警察”一样普遍。对此,专家提醒,这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而需要正视的是,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
那么百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病呢?
揭秘真相
一年前,中搜总裁兼CEO、被称为中国搜索引擎第一人的陈沛在其《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搜商”的概念,并把它称为人类除“智商”、“情商”之外的第三种能力。
“互联网搜索引擎不仅能帮我们搜索到想要的信息,还能帮助我们寻找秩序感,巧妙使用搜索引擎,能够减低或者消除我们对信息的焦虑感。”
陈沛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没必要对信息逐一浏览,至于记忆就更没有必要了,信息是为我们所用而非驾驭我们的;其次,信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不要期望面面俱到,只查跟你工作或者需求有关的信息即可,并对信息加以整合,同时合理使用时间挑一些主流媒体查查即可。
而一群“史上最牛的职场达人”已经宣称自己达到了“三不境界”:不记忆任何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案。这都是因为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很多上班族染上了“搜索依赖症”。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中显示,44.71%的网民经常使用(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可见近半数网民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此外,每天使用一次搜索引擎的用户也占到了17.2%,这意味着每日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数高达61.9%。随着“有困难找百度”检索“上瘾”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病。
很多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年轻人,则将搜索使用发挥到极致,24岁的媒体从业者方志涛就概括道:“这年头,还有谁上网不用搜索的吗?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去哪儿吃早饭,坐哪路车,文案怎么写,下班放学之后去哪K歌,明星们的八卦,最新的新闻事件更新,哪里有购物打折,身体不舒服是咋回事,甚至你忽然想知道某个久违的朋友的近况,都可以立刻上网搜索一下。”
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太多网民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去思考一些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
“不记、不想、不争”的“三不”行为,已经成了许多都市白领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
“以前人们觉得自己的大脑应该是知识的蓄水库,然而现在年轻人的大脑却像抽水马桶一样,一切知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丧失了基本的积累。”
张怡筠发现,许多人之所以迷恋上网络搜索,是因为他们怕在朋友的谈论中有太多事情自己不知道,“置身于与人交流中,对他们提及的内容一旦不知晓,他们就会坐立不安,又由于交流障碍无法直接与人交流获得答案,于是只好沉浸在对海量信息无法掌握的焦虑之中”。
因此,人们习惯从网络搜索中获取一切生活中需要的信息,甚至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有些人的症状比较严重,对网络搜索的依赖导致他们丧失了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