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等待死的房间直到1940年才从德国的医院里消失,而之所以消失的原因很简单:一旦进入这样的房间,那些人没有缓过来的。
当然,我们中国的医院一开始就跨越了这个“待死室”而是直接叫成了“太平间”。太平间我们都知道,是为“死人”准备的,没有给他们提供可以缓过来的可能。我们也没有听说过哪个医生会跑到太平间去抢救人。
不过,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比如,一个人的自主心跳、呼吸停止了,但我们知道,也许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死了。因为有可能这个人的大脑还是活的,如果抢救得法,很有可能活过来。反而言之,如果一个人的脑子死了,即使心跳呼吸还能用机器维持,人体还是温热的,但这个人已经死了。
所以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
科学验证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认同脑死亡呢?
曾有这么一个观点:所谓死亡就是灵魂或精神,也就是一个叫“气”的东西离开了肉体。这个时候,死亡就伴随着灵魂的离开,填充了灵魂的空间。
以前的巴比伦人认为,人的灵魂是寄托在人的肝上的,而希腊人则认为,灵魂是在心里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我心里想”,实际就是说自己的灵魂是这样想的。
在古埃及,人们制作木乃伊的时候,是把心脏留在躯体里,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复生的保证,但却把脑子用吸管取走扔掉了。
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他们都曾考虑脑子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灵魂的居住地。所以心和脑的争论就没停止过。现在尽管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心和很多灵魂活动,比如爱情、情感联系起来,不过,人们最终还是认为脑子才是灵魂的家,并且最终用法律形式确认了下来,脑子死了,这个人也就死了,不管这个人的血是否还流动着,肢体是否还温暖着。
当人们开始确认脑死亡是人死亡的标准后,就为很多器官移植扫清了法律和伦理的障碍,特别是心脏的移植,如果我们认可心跳停止是死亡的标准,那么把一颗跳动的心脏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里,那就变成了不可接受的事情,因为人们不能因为要救一个人而去杀死另一个人。
反之,虽然现在的器官移植不稀奇了,但脑子移植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一个人的脑子死了,当身体还依然健康;另一个人的身体死了,但脑子却还活着,我们要想把两个人拼接起来,是把活的脑子移植到健康的身体里,就又是一个完整的人。但问题又出来了,活着的人到底是这两个人当中的哪一个?这个人未来的社会关系又将如何?是身体那边的社会关系还是脑子那边的社会关系?
所以移植脑器官,是一件具有极大争议的事。
总而言之,回顾人们探索死亡的过程,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寄托生命的这个肉体是怎么走的,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个肉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