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自我意识(7)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 作者:(美)罗拉·阿丽娜·弗尔斯坦


碧翠丝?贝尔在《婴儿研究与成人治疗》(Infant Research and Adult Treatment )一书中,将这一理念重点运用到母婴之间面部镜像现象的讨论中。当婴儿与母亲面对面时,成像是双向的。“在婴儿眼里,妈妈的脸不断地变化,变得和自己越来越像;与此同时,自己的脸也变得和妈妈的脸越来越像。”

我们在霍普?爱德曼《没有母亲的女儿》(Motherless Daughters) 一书中也能找到例证。书中写到,一位当事人现年33岁,3岁的时候就和母亲分开了。长大成人后,她有个习惯,一紧张就拨弄头发。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模仿母亲,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记起来:“妈妈会拿头发在脸上磨蹭。”她又说,“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目瞪口呆,我俩私底下都会做这种奇怪的举动。”

婴儿时期我们对母亲的模仿与追随是与生俱来的,虽然我们清楚,此种模仿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却无法消除它在我们身上的烙印。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喜欢效仿母亲忧虑的样子,长大后,我们很可能在焦虑状态下流露出相似的表情,从而影响旁人对我们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又反过来影响我们自我形象的塑造。

从模仿到成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只是模仿母亲这么简单,而是开始依照母亲形象塑造自己,包括在自我认同的态度上。这种塑造过程包括:“内化”母亲具有的特质,将这些特征不经意间融入到自己身上“赶超”母亲,试图成为母亲一样的人。如果母亲拥有真实准确的自我形象,那么这个塑造的过程会促使女儿也建立真实的自我形象,这无疑是健康有利的,但要是母亲的自我形象是嘉年华之镜式的,女儿就很容易重蹈覆辙。

健康的塑造过程有利于建立准确的自我形象:希德妮小时候就喜欢看妈妈一边缝衣服,一边跟着收音机轻轻哼歌。妈妈常常带希德妮一起买东西,让她帮忙挑选纽扣,裁剪裙子。希德妮记得,她总是把那些又黑又亮的扣子摆成一圈,把蕾丝的、棉布的带孔眼花边叠在一起放在桌上。在十几岁的时候,希德妮就提出来想上缝纫课,长大后她也很喜欢这门手艺。希德妮继承了母亲对于缝纫的兴趣,而赶超母亲的过程也给了她动力,使她练就出自己的缝纫技术。

负面的塑造过程会扭曲女儿的自我形象:

我想,我嫁给克雷格就是为了报复妈妈吧。当时我还没意识到这点。现在这段糟糕的婚姻生活已经过了二十年。当克雷格酩酊大醉的时候,我在他呆滞的醉眼里看到了自己—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妈妈曾想让我嫁一个比克雷格文雅一点的男人,她自己对我的“农夫老爸”就很不满,嫁给他只因为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我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反抗,结果也和妈妈一样尝到了嫁错人的苦果。

说这番话的人叫苏珊。很多女性都和苏珊一样,在依照母亲塑造自我的过程中,自我形象出现了扭曲。不过意外的是,她们刚来治疗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和母亲一点都不像,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结婚生子,自己好像明明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不过在内心深处,她们也像叛逆的十几岁少年一样,希望从父母的掌控下独立。这些小孩子其实没

有真正摆脱父母的影响,他们还是常常在父母身边转悠,炫耀自己的反叛成果—逃学、不做作业、抽烟酗酒,甚至用毒品糟蹋自己,自暴自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