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找个现管,充当靠山(3)

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 超级愤青李鸿藻

醇亲王和李鸿藻在为官处世方面是两个极端,他们一个性情含蓄低婉,一个脾气火暴耿直;一个善于讨好顺从慈禧,一个喜欢和慈禧对着干;一个是明哲保身的皇帝父亲,一个则是锋芒毕露的超级愤青。

说李鸿藻是一个超级愤青,一点也不为过。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藻入参军机后,他的母亲不幸去世。按照祖制,他要回老家守孝三年,可他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他要是一走三年,同治皇帝可就没办法天天向上了。这是国家大事,国事大于家事,于是慈禧令他在任上守孝,不得擅离职守。

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可李鸿藻就是认为孝比天高,说什么也要回家!慈禧很生气,又下了一道严旨,他非但不听,还上了一道长长的奏折,高谈阔论:“孝就是比天高,哥就是要回家!”

慈禧不好惩处一个把孝视做比天高的人,又三令五申他不得回家。李鸿藻见来硬的不行就装病,他装作很可怜的样子,三番五次哀求慈禧同意他回家守孝。慈禧欲哭无泪,她只好同意了李鸿藻。李鸿藻虽然屡屡犯上,老跟慈禧顶牛,却博得了“天下第一孝子”的美名,他耿直犯上的性格,也深为天下孝子所折服。

四年之后,慈禧的母亲病故,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去吊唁,唯独李鸿藻闭门不出。很显然,他这是报复慈禧,慈禧很无语,但她是国家领导人,在这件事情上,她只能无语。

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同治皇帝决定以孝敬母亲的名义重修圆明园时,李鸿藻第一个跳出来抗议,并多次上疏反对。遭到同治的批驳后,他竟然联络以恭亲王为首的十位大臣联合上疏,力阻修园。最后,在恭亲王等人的竭力阻止下,圆明园至今也没能重修。

像李鸿藻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愤青。愤青,每个时代都少不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愤过,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我说李鸿藻是个超级愤青,一是他位高权重,愤起来力量超猛;二是他号召力强,在他身后,还集结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愤青,如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张佩纶、翰林院侍读(从五品)陈宝琛、詹事府左庶子(从四品)黄体芳、国子监司业(正六品)宝廷、监察御史(正七品)邓承修等人。

● 晚清盛产清流党

李鸿藻和这些人搞在一起,就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党派——清流党。所谓的清流党,就是那些以批评弊政、参劾权臣为己任的清高自傲型言官群体,这些言官在朝廷上都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但无多大实权。他们擅写声讨、参劾一类的奏折,其角色相当于政府的内参记者,常常搞得大臣们心生嫉恨,也常令慈禧和皇帝下不来台。

晚清的清流党可分为“北清流”和“南清流”两个派系,“北清流”就是以李鸿藻为首的北方籍清流人士。“南清流”则是以军机大臣沈桂芬、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南方籍清流人士,主要成员有盛昱、王仁堪、志锐、文廷式、黄绍箕、丁立钧等人,这股政治势力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是力挺光绪皇帝的中坚力量,也称为帝党。

“北清流”和“南清流”也经常掐架,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立场却空前一致。清流党的工作看似很给力,但他们实际都是一帮激进刚正的言官。不过,明清两代是言官兴盛的时代,清流党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

● 加盟清流

同治九年(1870年),张之洞从湖北挂职期满回京后,就和潘祖荫、李慈铭、王懿荣、陈宝琛等一帮词界名流搞在一起吟诗踏青。这帮人都是愤青,张之洞明显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七年之后,张之洞从四川挂职期满回京,又和这帮人搞在一起,特别是陈宝琛,他已成为李鸿藻手下的得力干将。

这次回京,帝国领导结构和人事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没人顾得上张之洞,他很失落,日子过得很苦。原来和他吟诗踏青的那帮哥们儿都升了官,可他还是一个不入流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而然会对帝国及其领导层产生一些看法。他的那些看法与陈宝琛那帮人不谋而合,在陈宝琛那帮人的影响下,他也渐渐产生了一颗愤世嫉俗的心。通过陈宝琛,张之洞又结识了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邓承修等清流干将。

在这些人当中,张之洞和张佩纶(1848—1903,河南丰润人)的关系最要好,张佩纶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两人都以学问渊博著称,并结成了铁哥们儿。

在清流党中,张之洞深受李鸿藻器重,他们性情相近,非常合得来。在清流这个大家庭中,张之洞似乎找到了久违的温暖,于是他欣然加盟其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