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诤言回天,无上荣誉(2)

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陈宝琛写了上述的奏折和附片后,还派人送给张之洞看。张之洞看后觉得他的奏折尚可,但附片过于激进,容易惹恼慈禧,于是在纸条上回复:“附子一片,请勿入药。”

张之洞的意思是提醒他,附片不要随奏折上疏。陈宝琛看到张之洞的回复后,犹豫了一个晚上。最后,他觉得张之洞的提醒有理,于是决定放弃上附片的念头,可张佩纶看后却鼓励他说:“哥们儿,你的附片写得太给力了,太精辟了,不用可惜啊(精义不用可惜)!”

最终,在张佩纶的鼓动下,陈宝琛改变了主意,将那奏折和附片一并上疏慈禧。

结果,他无可救药地错了。后半辈子,他为他的这个错,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慈禧看了陈宝琛的奏折和附片后,心里很不爽,她向来独断专横,最恨别人指责她,如今陈宝琛把她指责得体无完肤,颜面扫地,她肯定会找机会整治陈宝琛。陈宝琛的这道奏折,真的为他埋下了祸根。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被慈禧整了。

四年之后,陈宝琛因举荐唐炯、徐延旭统办军务失当,被慈禧连降九级,从此闲居在家长达25年!直到慈禧去世之后,他才出山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也就是说,出于报复,慈禧把他连降九级还不解气,又把他封杀了25年!

就因为没听张之洞的话,陈宝琛竟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他真是得不偿失!

● 读懂慈禧,委婉一碰

张之洞则不然。他考虑到了上疏的风险,但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他对慈禧的禀性和当前案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她是一个死要面子的女人,绝不能有半点指责她的意思,必须在奏折中给她留足面子,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当前最痛恨的人是护军,如果还在奏折中替护军辩护,必然会惹恼她,这样非但救不了护军,还会引火烧身。她最宠爱的人是太监,如果在奏折中提出惩治太监的意见,也会引起她的不悦,事情也不会好办……

关于这些问题,张之洞在写奏折之前,就同陈宝琛交流过,可陈宝琛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结果撞了墙,最后头破血流。可既不能指责慈禧,又不能提出惩治太监的意见,更不能为护军辩护,那这道奏折该怎么写呢?

别着急,张之洞自有他的办法。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另辟蹊径:先以明朝太监祸国乱政为引子,提醒慈禧注意防范太监,重申祖宗家法,杜绝太监膨胀乱政;再以近日百姓刘振生随太监混入皇宫禁地乱窜一案为佐证,敦促慈禧认识到管束太监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请看他的奏折:

“近日护军玉林等人殴太监一案,以及刘振生混入皇宫禁地一案,均由太监引起。太监骄横,为祸最烈,我朝先帝们对其骄横者惩处甚严。就玉林等人殴太监案而言,是玉林藐视、抗拒太后旨意而获罪的,并非因太监被殴而获罪。刘振生案发后,太后既严处了护军,也惩治了太监,并非只对护军严厉,而偏袒太监……”

“但这两次谕旨,均无惩办太监的话。这样,太后、皇上裁抑太监之心,臣虽然明白,可太监未必明白,护军未必明白,天下臣民未必明白。若太监不明白太后、皇上之心,恐怕他们会拿午门案作为借口,恫吓朝臣,为非作歹;护军如果不明白太后、皇上之心,臣担心他们会拿午门案作为借口,忘乎职责,要是这样,谁来保卫皇宫和太后、皇上的安全呢?”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主教教主林清率领200名教徒勾结宫廷太监发动起义,实因太监为内应而起,今年秋天内务府工匠发现长春宫的屋顶天棚上有大包火药和爆炸引信,也因太监失职而起。鉴于此,敬请太后降旨,严令内务府大臣严厉管束太监,令其严守规矩,如有违反,应加重惩处,防止其成为孤鼠之辈的借口(城孤社鼠,恶其托也)。”

● 回天有力,轰动朝野

纵观张之洞的这道奏折,精妙委婉,面面俱到。既给足了慈禧的面子,没有触犯她的任何威严,也没有一句替护军辩护的话,而是提醒慈禧依祖宗家法,严管太监。

同陈宝琛截然相反,慈禧看了张之洞的这道奏折后,心里非常舒坦,她被张之洞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了,她禁不住感慨:张,其实大家都明白,我是出于泄私愤,才故意偏袒太监,严惩护军。这是我的过失,应该纠正。陈宝琛对我的指责,一点儿都没错,可我就是很反感,至于为什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你给足了我的面子,我不能不给你面子。本来我已意识到自己错了,现在经你这么一劝导,我会马上改错的,请放心。同时,我也会依你所奏,严惩和严管太监的,也请放心。

果然,看了张之洞的奏折后,慈禧对护军玉林等人作出了改判:玉林杖一百,流放两千里;祥福杖一百;忠和杖一百,监禁两年;岳林免交部议处。

改判了护军玉林等人后,慈禧还严惩了太监:李三顺责30大板;首领太监刘玉祥罚俸六个月;同时令内务府大臣恪守规制,严管太监!

至此,轰动朝野的“庚辰午门案”在张之洞的妙笔帷幄下,起死回生,重见天日。最解气的是,他还借慈禧之手惩治了那些一向骄横嚣张的太监,替护军和广大臣民出了一口恶气,就连恭亲王也赞叹“这才是真奏折”!

张之洞的这种正义之举,被时人誉为“诤言回天”,这对于一个言官来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的声名再次大振了一把。当然,这里也有陈宝琛的功劳。他当然有功,可是他做事的方法却不可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