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学家”下海(2)

顾雏军的巴别塔 作者:孙燕君


结果,顾雏军并没有缴纳那600多万罚款,而应被没收的几百台空调也没有被追回。“小康”牌空调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有关“小康”牌空调案的诉讼也是当年引起舆论关注的新闻事件之一,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有过长篇报道。1995年2月4日,《科技日报》在一篇题为《法律不可渎》的报道中记录了“小康”牌空调查封始末。这一案例还入选了《人民法院案例选》。

1993年的“小康”牌空调官司,是顾雏军打的第一场官司。此后顾雏军便与官司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因为《上海科技报》组织了“清除伪劣科技‘顾氏循环’座谈会”,顾雏军指控该报侵害名誉权;2004年,郎咸平发难质疑顾雏军的“七板斧”,顾雏军在香港法院起诉郎咸平;2005年,中国证监会开始调查科龙涉嫌证券违法,顾雏军还要起诉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可以说顾雏军的一生是与争议相伴、与官司相随的。永远把自己置于是非恩怨之中,动不动就起诉,就上法庭,顾雏军之暴躁和好斗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种性格也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从1989年到1991年,顾雏军在国内制冷业奋斗了两年多。虽然几番受挫,没有完成预想的原始积累,但毕竟积累了宝贵的商海经验,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核心团队。

1991年,顾雏军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顾雏军应该算是典型的学者下海。

“我一直认为我会成为一个某大学的很优秀的教授,而且还是著名教授。但是现在我的学生都是著名教授了,我反而成为了一个企业家,很奇怪。”

“现在还拿着自己二十七八岁时候的成果吃老本,我觉得有愧。说实话,看到一个个在技术上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我心里酸溜溜的,时光不等人啊。”

当顾雏军成为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并荣登《福布斯》富豪榜时,他还是对自己的专业念念不忘。他说自己非常看重以前的几项科研成果,在《福布斯》富豪榜上,靠技术致富的企业家屈指可数。自己就是想证明,一个科学家是可以将自己的知识作为资本,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多年来,自己实际上就是一直在卖专利。

财富给顾雏军最大的快乐是让他有实力赞助一个中国理论物理研究小组,他自认为在理论物理方面有些功底,而这正是中国物理界的弱项,他愿意倾力相助。

顾雏军不反感人家称他顾老板,但他还是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制冷专家或科学家。他对媒体说:“我算不上是个企业家,至多是个不受重视的科学家。”

当人们看到他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时,他却说:“我对物理学和我本身的科学方面的东西的兴趣远大于我对商业的兴趣。我没有看过很多的MBA教程,我有时间更愿意看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方面的东西,这可能对我更有休闲作用。”

由此可见,顾雏军的科学家情结是如何难以消解。

也许就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是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富的,也许就是为了证明他的顾氏循环是个好理论,他的顾氏制冷剂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制冷剂,顾雏军才毅然下海办企业的。

当记者问他如果让他再次选择,他会选择什么,顾雏军回答:“不上他们是当,我是不会下海的。我肯定会当一个知名的教授、知名的科学家。”

当顾雏军做此回答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难道这个春风得意的大老板,真的后悔当初下海创业吗?真的后悔没有当成科学家吗?

如今,顾雏军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监狱中的顾雏军是否真的意识到下海经商对他来说是个错误的选择?

如果当初顾雏军不下海,如今成为大学教授应该不成问题,但能否成为知名教授甚至摘取诺贝尔奖桂冠则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今天不会待在监狱中。

如果当初顾雏军不下海,也许至今寂寂无名,中国资本市场上就会少一个兴风作浪的大鳄,中国白色家电产业就会缺少一个野心勃勃的整合英雄;而顾雏军也不会得到那么多财富,虽然这些财富已经得而复失。

聪明过人而又勇于创新的顾雏军也许适合搞科研做教授,然而,胆识过人而又胸怀雄才大略的顾雏军也许更适合经商做老板。毕竟顾雏军缔造的产业帝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很难说18年前顾雏军选择下海是个错误。

虽然顾雏军如今一败涂地而又东山再起无望,但是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