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雏军收购科龙在商界和新闻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以往发生的所有企业收购都没有产生过这么大反响。如果仅仅是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仅仅是“蛇吞象”式的小企业收购大企业,都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实在是这场收购有太多的谜团,太多的疑点,太多的内幕。
顾雏军对科龙的收购不仅遭到科龙高层和中层的强烈抵制,遭到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的抵制,而且还遭到家电行业权威人士的抵制。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一位前科龙高层透露:“早在2000年年初,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准备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他亲自到科龙拜访,邀请科龙使用其制冷剂,并入股成为格林柯尔战略投资者,他早就想借助科龙的名气,让投资者注意他那家小公司。”当时,科龙一方面派出总工程师黄小池详细验证其制冷技术,结论是没有特别功能,对科龙产品不能产生协同效应,不值得购买;另一方面派出负责财务的高层人员,详细研究格林柯尔的账目,结论是这家公司不具有投资价值。所以科龙回绝了顾雏军的邀请。
这位前科龙高层说,在确定格林柯尔收购前,科龙的大部分管理层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家企业。“格林柯尔在技术上的优势当时在国内普遍不被认可;而所谓的企业机制更是荒唐,格林柯尔没有经营过真正的制造型企业,都是以资本经营为主。最令人遗憾的是,当年曾有多家中国的商业银行,出价每股7至8元,欲收购科龙的2亿股法人股,即出价约为15亿元,但却让顾雏军最终以5.6亿元的代价胜出。”时至今日,很多科龙人仍不明白,当年科龙电器为何选择了顾雏军的格林柯尔?
实际上,不是科龙电器选择了格林柯尔,而是它的主人和大股东容桂镇政府选择了格林柯尔。
早在签约前的两个月,容桂镇政府就已经容许格林柯尔进入科龙进行财务核查。
阻击顾雏军收购科龙的不仅有科龙人,还有业内权威人士。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对记者说:“不能以是否失望来形容这件事,企业卖给谁,有很复杂的考虑因素。这是个教训,但已不能回头。”当年顾雏军去哪里,霍杜芳便追到哪里,说顾是骗子,提出强烈反对。霍杜芳说,在顾雏军2001年10月收购科龙之前,她曾经多次提出家电协会的意见:“科龙这个品牌有那么久的历史,是中国难得的可以打进国际市场的品牌,把它做大做强很不容易,应该好好珍惜,我们认为不应该卖给受到广泛质疑的人。”但霍杜芳阻止不了顾雏军收购科龙及美菱,唯一可以做的是阻止顾雏军成为家电协会的副理事长。“按照传统,科龙的董事长应是家电协会的副理事长,顾雏军收购后申请了好几次,理事会都没有批,后来拖到理事会换届时,才让他做的。”但霍杜芳仍坚持不与顾本人交往,所以这个理事长与副理事长从来没有见过面。
但是,所有这些阻击都失败了。无论是世界家电巨头还是美的电器这样的当地家电巨头,无论是科龙高层还是家电行业重量级人士,无论是媒体质疑还是网民质疑,都没能阻挡顾雏军入主科龙的步伐。
顾雏军为什么能够胜出?容桂镇政府为什么要把科龙卖给顾雏军?
有关顾雏军胜出的一种解释是:“当时顺德被划入佛山市,新的行政架构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往往这个时候,一些旧的窟窿就要及时补上。”
其实,顾雏军胜出的奥秘在于他手中握有一张底牌。顾雏军很早就知道了科龙电器与母公司容声集团之间存在着大量违规的关联交易。这些交易都是账面之外的。关联交易的结果是容声集团欠科龙电器12.6亿元的巨额债务。而作为科龙大股东的容桂镇政府占用科龙的资金高达9亿多元,这就是容桂镇政府的大窟窿,是容桂镇政府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当时的形势下,谁能解决这个历史遗留的大难题,谁能填补这个大窟窿,谁就将成为容桂镇政府的首选。
顾雏军手里的底牌就是他承诺将会填补这个大窟窿。“如果让我收购,容声集团欠科龙的钱就可以不用还了。”这成了他与容桂镇政府谈判时最重的一个砝码。
容桂镇政府不是不知道顾雏军是所有收购者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也不是不知道顾雏军旗下的顺德格林柯尔当时尚不具备收购科龙电器的条件,但是,格林柯尔毕竟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制冷剂的上游企业,而且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是,顾雏军愿意补窟窿。容桂镇政府决意出售科龙的初衷就是要改制,当然也要甩包袱补窟窿。试想国外家电巨头愿意来补这个大窟窿吗?美的电器愿意承担这12.6亿元的巨额债务吗?如果他们当中有一家愿意,肯定就轮不上顾雏军了。如此看来,容桂镇政府选择顾雏军是合乎情理也是合乎逻辑的。
在顾雏军与容桂镇政府签订正式的股权转让协议之后,双方还签署了大量补充协议。补充协议规定了为容声集团偿还债务的一系列具体操作方案。所有这些补充协议都没有对外公布。这就是顾雏军与容桂镇政府之间的所谓“猫腻”。
现在,这些补充协议的内容已经不再是秘密:容声集团将其所持有的科龙电器2.04亿股股份转让给格林柯尔,格林柯尔将此笔转让价款由原来的5.6亿元变更为3.48亿元,并直接交给科龙电器,代容声集团偿还所欠相应数额的关联欠款。这样,容声集团的关联欠款就减少到了9.12亿元。此后,容声集团以其拥有的科龙、容声、容升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的转让价款6.44亿元,以及土地发展中心拥有的39.9614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款中的2.13亿元,用于归还对科龙电器的欠款。交易完成后,容声集团对科龙电器的欠款清偿完成。在此基础上,科龙电器同意免去容声集团5043.66万元的资金占用费。
正是有了这些补充协议,容桂镇政府才会义无反顾地将科龙卖给顾雏军。有人将其称作投桃报李。其实它也是讨价还价、互相让步、各得其利的正常交易。
可以说,没有容桂镇政府的全力推进(包括帮助格林柯尔通过审计,化解科龙高层的抵抗,化解债权人银行的不信任等),顾雏军根本拿不到科龙。
据当时亲历改制的科龙电器证券事务代表朱常叙对《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回忆说:“镇政府对于科龙改制的操作十分仓促,除了格林柯尔外,似乎并没有再深度接触其他买家,当时政府对科龙的出售隐藏了很多谜团,直到今天仍无法揭开。据说,在顾雏军注册收购科龙时,广东格林柯尔因注资不实,当地工商部门不予年检,格林柯尔为此曾请顺德区政府出面施压,才获准放行。可见对于格林柯尔的实力,当地政府并不是全不知情。就在格林柯尔进入科龙当口,格林柯尔在港上市公司的业绩曾遭媒体连篇累牍的质疑,据说这引发了区政府内部是否将科龙卖给格林柯尔的争议。此时,镇政府完全有足够的时间终止格林柯尔对科龙的收购,因为当时股权尚未过户,顾的收购资金还没有支付。但相反的是,因为担忧银行会进一步冻结科龙母公司容声集团所持科龙股权而导致交易无法进行,容桂镇政府竟很快将未被银行冻结的股权质押给了广东格林柯尔,并且出面协调、召开银行会议,要求银行解除股份冻结,把股份转让出去。”
从这一系列的举动可以看出,顾雏军摆平了容桂镇政府。当时的科龙电器可谓内外交困、盘根错节,当时的容桂镇政府与科龙电器之间的关系可谓微妙之极,在此时,能摆平各方利益,摆平容桂镇政府,实在并非易事。但顾雏军居然做到了。
顾雏军拿下科龙之后,许多人都说他捡了个大便宜,科龙被贱卖也几乎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