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雏军眼里,真正的资本运作高手是他在华尔街见识过的犹太人,是那些本身没钱可以找到钱的人。当年在华尔街,顾雏军拿着拼凑来的4000万美元,就敢收购价值上亿元的大公司,他所憧憬和实践的正是这种理念。
收购科龙时,顾雏军之所以被人质疑,就是因为囊中羞涩。但按照顾雏军的理念,如果他的钱真的“有国际背景”,如果他真能从国际资本市场上找到钱,那他就不缺钱,就是一个合格的、有实力的收购者。
可惜,至今没有见到顾雏军从国际资本市场上找到钱。顾雏军所有的心思和伎俩都花在国内市场上了。这也是他日后落败的重要原因。
除了有关收购内幕、资金来源的争议外,还有关于顾雏军收购动机的争议。冰箱业界普遍认为,1997年是拼产能的时代,2002年进入拼开工率的时代。顾雏军为何要收购一个产能过剩的企业?许多人认为顾雏军收购科龙不是真的要做实业,也不是为了打造什么制冷产业链(尽管顾雏军这样说),而是为了玩资本。科龙的一位高层认为:“顾雏军收购科龙,其实看中的是科龙数十亿元的信贷额度。”这位前高层指出,科龙仅在中国银行就有28亿元的信贷额。顾雏军先向银行借钱,再转到他的私人公司,资金回流之后再注回科龙,所以毕马威查出了75.5亿元的不正常资金流动。顾雏军利用这种低成本的信贷额度,将几十亿元资金调来调去,便可以帮助他四处收购,打造他的冰箱王国。
科龙的另一位前任高级财务人员说:“那个时期,很多民营企业的资金都很紧张,私人拆借的年利率从25%到55%,顾雏军套用数10亿元资金一段时间,不单可以帮助他周转,还可以赚取大额利息收入。”
顾雏军后来不止一次地感叹:“就是没有人相信我到科龙来是做冰箱和空调的。”“我是做产业的,我不是什么资本运营高手,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个什么题材炒热了再卖出去赚钱,更不懂得什么重组、置换之类的概念,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制冷行业的整合!我需要消除外界的误会,我所做的不是资本层面上的,而是产业层面上的,把产业做好是我的初衷。对于科龙来说,如果是出于炒作的想法肯定不行,要炒作的人也不敢收购科龙,因为科龙太大了,不适合编故事,大家喜欢买一个几千万股的小盘子,科龙10多亿股的盘子谁也不敢动。买科龙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
“我买科龙只看好一点,看好这个行业。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只是国外很多家公司都不做了,我们搞制冷才有了机会,有了成为世界级制冷企业的机会。如果GE要投几亿元做冰箱、空调,我就不做了,问题是国外现在不能做,因为利润太薄。他们聘请一个博士要10万美元,我们只要1万元就够了。”
“买家没有卖家精,这个道理人所共知。我买科龙实际上是冒着很大风险的,40岁时我买了,而如果我到了60岁,绝对不敢买,因为我不敢冒这个险。我们也准备进行一些跨行业并购活动,但我有一个原则,不搞那些技术进步太快的行业,比如计算机芯片、软件等,投入太大,变化太快,风险也最大。”
“其实,买科龙真正的赢家不一定是我,赢家永远是卖家,也许是政府。一个亏损10多亿元的国有企业被我收购,企业拿到了钱,政府把持有的股份套现,堵了窟窿,还解决了几万人可能面临失业的问题,一个亏损企业现在开始赢利,增加了政府税收,你说谁是赢家?”
可悲的是,一直到了2005年顾雏军退出科龙时,他都没能“消除外界的误会”。
但也有人相信,顾雏军收购科龙的动机确实是为了做产业整合。
和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李肃说:“他(顾雏军)从来不玩股票,从来不把股价炒高,他的目标是迟早要把科龙的流通股买进。实际上,他并不是投机家,而是老老实实进入科龙,一心想把科龙的现金流做大,把科龙的销售收入做大,然后做中国制冷产业的整合。”
其实,顾雏军利用科龙这个平台做整合,利用科龙低成本的信贷额度做收购,到头来还是为了打造他的产业帝国。归根结底,顾雏军还是做实业的。顾雏军的梦想是做冰箱大王,而不是做金融大鳄。只不过当资本被他玩大了、玩瞎了,人们就淡忘了他的初衷。
本来顾雏军可以选择在香港以收购H股的方式入主科龙——科龙电器的H股股价长时间在1.5港元以下。但顾雏军为何放着便宜股不买,非去买价高的法人股呢?对此,格林柯尔的解释是:一是因为科龙电器股东大会早就通过方案要回购H股,两家都在市场收购,会引起股价的大幅上升,最终抬高回购成本,对科龙不利;二是达不到行政股权退出公司经营的目的。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公司今后的发展。
可见顾雏军收购科龙还是有诚意的。他看出科龙的症结在体制,所以他想通过收购政府的法人股使科龙改制。在这一点上,顾雏军与容桂镇政府达成了共识。
关于顾雏军的收购动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香港新鸿基证券前股票经纪人宋秦2005年年初在香港对顾雏军提起诉讼,指控顾在2001年年底曾通过新鸿基证券自行买卖科龙股票,并通过宋邀人撰写吹捧文章,以拉升公司股价。宋称顾雏军欠他1053万港元“公关费”。
对此,顾雏军的解释是:“科龙在很漫长的时间都是停牌的,谈不上炒不炒的问题。另外,我们实际上是外资企业,我们自己是不能做A股的,因此根本不存在炒股票,我宣布过我没有一股是A股。我们不是股票的操作者。”
至于顾与宋秦的官司,顾雏军的说法是:2004年5月31日,他突然被紧急告知,格林柯尔旗下两子公司所持有的部分股票未经授权被盗卖。顾雏军当即指示格林柯尔相关负责人向香港警方报警,并立刻与该笔股票经纪代理公司、香港新鸿基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交涉。新鸿基公司立即展开调查,发现是公司股票经纪人宋秦所为。新鸿基公司在股票交易指令语音记录原始资料中未找到任何有关顾雏军或格林柯尔负责人的录音记录。经专家确认,转账指令上的签名是用现存于新鸿基公司开户文件上的签名伪造的。
涉案交易完成后,宋秦将所得款项转入他所控制的银行账户,并随后转至其本人及妻子在加拿大的账户。宋秦本人也已去加拿大。新鸿基公司在接到格林柯尔通知后,通过法律途径冻结了宋秦及其妻子在加拿大的涉案账户存款,并向加拿大法院起诉宋秦,以追回赃款。同时,新鸿基公司已将在无授权情况下出售的股票如数归还格林柯尔。
顾雏军称整件事情是自己“遭贼偷又被贼咬”。
此外,另一个有关顾雏军收购科龙的争议是,有人怀疑他利用安德森,借收购之机,故意把科龙亏损做大。
对此,顾雏军的回应是:“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奇怪,安德森对这个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发表意见,这个是我看到的世界审计行中给公司最坏的意见,这个意见使得香港的科龙原有1亿多美元的贷款额度一夜之间就被取消了,你想这是多大的风险。”
“安德森是原来的公司聘的,轮不到我聘。当时最大的担心就是16亿元亏损公布的那一天这个公司还在不在,当时的镇政府最怕我不干了。因为我不干的话那个也干不下去了。公司里面人心惶惶,那段时间科龙老员工走的很多,现在很多人都想回来,我就让他们写检讨,写他们当时为什么走,写得深刻的我就让他回来。”
面对多方的质疑、争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顾雏军对科龙的收购?
顾雏军自己的评价是:“格林柯尔并购科龙完全是企业意义上的收购,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进驻科龙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严格审计,有9个律师参加了协议的草拟。我的每一步都计划周全。”
然而,无论是业界还是媒体,都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评价。
尽管收购过程中有违规行为,尽管有私下的补充协议,但顾雏军收购科龙的真相表明:这不是一场空手套白狼,也不是一场商业欺诈,而是一场基本成功和基本规范的企业收购。不能因为顾雏军的入狱,就简单地否定那场争议四起的惊天大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