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见好就收,不打持久战

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 作者:张笑恒


《老子》有曰:“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话也说“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一味的贪婪是一种顽疾,人生若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那么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不能自拔。

世间万物能知足就安乐,见好就收,才是真正的谋略。正如《红楼梦》中第一回就讲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因嫌官职小而钻营上爬,结果落得触犯国法,锒铛入狱。这就是贪婪带来的恶果。

放眼看一些人,在官场上欲壑难填,商场上尔虞我诈,情场上心猿意马,股场上不知见好就收,最后落得个人仰马翻,这正是不懂得见好就收的恶果。正所谓“知止所以不殆”,人的欲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没有永远的常青树,也没有常胜将军,不打持久战,才是为人做事的智慧。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三国时期曹操当数枭雄之一。他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在历史上,他被誉为“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鲁迅先生对之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说到曹操,人们立刻会想到《三国演义》,而且他长期扮演奸恶的角色,舞台上也常被当作奸臣的象征,然而这并不是观察曹操的正确方法……曹操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至少是个英雄。”鲁迅先生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那么足见曹操身上自有其闪光和杰出的地方。

有一次,曹操挥师进攻被蜀汉军占领的汉中,初战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时大将司马懿进言道:“应立即加紧进攻,乘胜追击,否则,就会延误歼灭刘备的时机。”司马懿想要乘势扩大战果,将大军推进到蜀地,消灭刘备蜀汉政权。然而曹操却说:“人最苦于不足,既已得陇右,何须再贪蜀焉?”(《晋书》)他的这句话是说:不要冒险攻蜀了,应见好就收吧。适时而止,不仅是战略,更是低调做人的智慧。

在数年后,刘备又攻入汉中,来势汹汹。这次曹操又亲自领兵来战。刘备采取“以逸待劳”“釜底抽薪”战术,切断了曹军的粮草补给线。精于战略战术的曹操对此深感不安。他深知劳师远征、粮草不济必然陷于苦战,战则不利,因此而有退兵之意。晚上,巡夜官前来听取当晚的口令,他的目光突然落到碗里的鸡肋上,信口说了声“鸡肋”,诸将不解其意。

当这句话传到书记官杨修的耳朵里的时候,他立刻察觉到曹操的心思,便悄悄吩咐士兵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问杨修何以知之,杨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汉中犹如鸡肋,居之无益,不若弃之,是以知之。”后来曹操虽以蛊惑军心杀杨治罪,但退兵还是照常进行了。此度虽劳而无功,却也保全了曹军元气。

曹操遇事“适时而止,适可而止”,所以,得以维持住了政治军事的优势,最终奠定了曹魏得胜的基础。但其子孙们后来不“知止”,才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想法,意识会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即将踏入30岁门槛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正确面对这样的变化才是最理智的选择。环境的变化要求人们能不断调整自我,无疑,见好就收的心态更能清晰地认识外界这种变化。所以,见好就收不是简单的退缩,而是另谋出路,是一种大智慧的谋略。

另外,见好就收是需要勇气的。只有那种不思进取者才绝对不可能见好就收,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好”过。既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成就,积攒了经验,这时候选择退出,我们要经得起名利的诱惑,同时也要有挑战新领域的勇气,这绝对不比乘胜追击容易,相反要难得多。

对于正在向30大关迈进的年轻人来说,我们不必过分追求,那样只会带来疲惫与不安。珍惜现有的,见好就收,把握当前,不打持久战,才是关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