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罗什系统之禅、天台、三论,前已言之矣;次应说出自觉贤三藏之华严宗;兹就华严宗兴起时代之佛教说明之。
唐初,为佛教来华后国人思想成熟时代;就外形言之,是时实为我国历史上佛教隆盛达于极点时期。唐高祖即位以来,已重佛教;法琳著《辩正论》;载长安建会昌寺、胜业寺、慈悲寺、证果尼寺、集仙尼寺;于太原建灵仙寺;并舍旧第为兴圣尼寺;高祖初奉隋命,防突厥北走,居太原,遂在此举兵。于并州亦建义兴寺;建筑装饰,皆极轮奂之美。《大唐内典录》谓太宗建兴圣寺,此恐系太宗在高祖时代所建,故谓为高祖所建。兹录太宗贞观二年诏敕于下:
建义之初,时逢世季;亲当矢石,屡总元戎;或东剪七雄,西清八水,纵神兵而戮封豕,秉天策以斩修蛇;既动赫斯之威,恐结怨恨之痛。其年季春,躬发诏旨;自隋末创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所向平殄;黄钺之下,金镞之端,凡所伤殪,难用胜纪;手所诛剪,将近一千;窃以如来圣教,深尚慈仁;禁戒之科,杀害为重;永言此理,弥增悔惧。爰命有司,京城诸寺,皆为建斋行道,七日七夜,竭诚礼忏;朕之所服衣物,并充檀舍;冀三涂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借此弘济;灭怨障之心,趣菩提之道。
盖高祖灭隋,实际借次子世民之力,即太宗也;自战争伊始,太宗亲临军阵,杀人众多;乃营斋追悼死者冤灵,以资抚慰;此即供养法会时所发诏敕也。至于太宗之尊崇佛教,《辩正论》曾言之;其文曰:
统天立极之功,独高前古;奉佛崇善之业,超诸往贤;主上曾经战场,白刃相拒;至于登极,情深厥衷;乃下敕,凡所阵场,并建寺,有司供给,务令周备;宇内凡置十所,严整可见。又昔因避暑,躬幸南山;卜此神居,启此大壮;其地也,带秦川之眇眇,接陇岫之苍苍;东观浴日之波,西临悬月之浦;凤企穷奇之石,郁律钻天;龙盘谲诡之崖,穹窿刺汉;岂独岩松拨日,抑亦涧竹梢云;实四皓养德之场,盖三秦作固之所;为太武皇帝,舍而为寺;既增利见,因曰龙田。
此文铺张扬厉,类皆赞扬天子之辞;细绎所云,除侈陈壮丽外,无非为太宗杀人甚多,在战阵各地,建造十寺;以及在终南山建龙田寺,均确有可考。其兴佛教,实欲借以安慰亡灵;征诸供养之诏,可以知其心矣。兹据《大唐内典录》,举太宗破敌后所造诸寺于下:
豳州昭仁寺破薛举处洛州昭觉寺破王世充处洛州昭福寺破刘黑闼处汾州弘济寺破刘武周处晋州慈云寺破宋金刚处台州普济寺破宋老生处郑州等慈寺破窦建德处其可举者,仅此七寺:盖即《辩正论》所谓十寺之七也;其他三寺不详。又太宗在破敌之处,建置伽蓝;俾其功绩,传于后世;所建诸碑,多刻战绩。即《内典录》所称“四方坚垒,咸置伽蓝;立碑表德,以光帝业”是也。其碑文使虞世南、李伯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书之。然非仅为垂声永名而设;自其他诸事迹考之,太宗确系信崇佛教者。又太宗所建寺,载在《内典录》者;则曰:“及天下清平,思弘仁教;乃舍旧宅为兴圣寺,为先妣立弘福寺,为东宫立慈恩寺,于昭陵立瑶台寺。”又贞观二十年北征还,为阵亡者建闵忠阁于幽州。此时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来自印度;玄奘三藏,由印度还;均被优礼;使波罗颇译经于胜光寺;玄奘译经于弘福寺、慈恩寺。玄奘新译经典,太宗亲制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皇太子高宗。亦制圣教记;足为信佛之证。
太宗不仅致力于建寺译经;且令天下诸州度僧尼,以示提倡。兹录其度僧诏敕于下:
天下诸州有寺之处,宜令度人为僧尼,总数以三千为限;务取精诚德业;无问年之长幼;必无人可取,亦任其阙数。若有司简练不精,宜录附殿失。若有僧徒溺于流俗:或假托神通,妄传妖怪;或谬称医巫,左道求财者;并自贻伊戚,动挂刑网;已令依附内律,参以金科,具为条制。务使法门清整,善者必采,恶者必斥。
由此诏书观之:可见太宗于提倡之中,又严为限制;意至善也。此外太宗与佛教有关系之事实尚多,不遑枚举。
高宗对于佛教尤加尊敬;《内典录》称“今上之嗣位也;信重逾隆;先皇别宫,咸舍为寺”;足以为证。高宗敬礼玄奘三藏,使得出入宫中;则天皇后产子,使玄奘命名;玄奘命之曰佛光王;剃度为僧,即中宗也。玄奘从事翻译时居长安,或居洛阳之殿内;著名之玉华寺,乃玉华宫,先帝舍为寺者,亦玄奘译经处也。西明寺,乃高宗显庆五年所建,亦历史上有名之寺也。
高宗殁,中宗立,因初名佛光王;即位后,乃令东西两京,各建佛光寺一所。未几,则天武后废中宗,改国号为周;自即帝位,称则天皇帝;当此之际,即唐代佛教最隆盛时期也.兹举唐代译经要人于下:
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为光智,中天竺人;太宗贞观年中来华玄奘(后详)阿地瞿多生于中天竺,高宗永徽年间人那提此梵语布如乌伐耶之讹略,或系别名,高宗龙朔年间人会宁成都人;高宗麟德年间,曾往印度,即在南海波凌国,与若那跋陀罗译《涅槃经后分》者佛陀波利生于罽宾;高宗末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此为第一译地婆诃罗生于中天竺;即日照三藏;高宗末则天时代人提云般若则天时人,即译《法界无差别论》者实叉难陀(则天时人,后详)义净(后详)菩提流志南天竺人,高宗末年来善无畏梵音输波迦罗,直译净师子,意译善无畏,玄宗时来华(后详)金刚智梵音跋日罗菩提,玄宗时与不空来华(后详)不空梵音阿目佉跋折罗(后详)般若罽宾人,宪宗时来华,即译《四十华严》者此外自印度来者尚多;华人通梵语译经者亦甚多;以上所举,乃其重要者;或曾译名著者也。其中以玄奘、实叉难陀、义净、菩提流志、不空为最著;此五法师:恐唐以前翻经者,罕与之匹。
据上表所列,唐代翻译者,概出于玄宗前;而以高宗则天二代造其极;玄奘,介太宗高宗二代间;义净三藏,于则天证圣元年,还自印度;实叉难陀,来自于阗;菩提流志之来,较前二年;余诸法师,年代俱同,堪称一时之盛。当实叉难陀在洛阳大遍空寺译《八十华严》时,义净、菩提流志,皆在此译场读梵本也。
义净三藏,俗姓张氏,字文明,范阳人。慕法显玄奘之风,发愿往印度;三十七岁,得同志十人,由广东乘船出发;行至途中,同志皆陆续折回;遂一人独往印度,周游全印,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始返中土。曾一度置身《华严》译场,后从事译经于东都大福先寺,东太原寺。及西都之西明寺;和帝二年复在大荐福寺,特建翻经院使居之。义净自印度所得梵本经律论,约四百部,合五十万颂;其已译者,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据《开元录》所载、初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继成密部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大孔雀咒王经》(三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又有关于《因明》及法相宗之《因明正理门论》(一卷)、《观所缘论释》(一卷)、《取因假摄论》(一卷);其所译大部,则有部律为多: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四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二十卷)等是。此外尚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入寂于先天二年,春秋七十有九。又译《说一切有部跋窣堵》七八十卷,译成之后,未遑删缀而殁,其书遂不传于世。
菩提流志三藏,本名达磨流支。武后为改此名。译有《大宝积经》百二十卷,为其最著者;此经全部共四十九会:其二十六会,三十九卷,流志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乃荟萃旧经中《宝积》之分品而成。相传玄奘译《大般若》告竣时有以此经旧译未全请续译者;玄奘以年老难竟功辞。迨流志来,和帝命志续之;于是寻译旧翻之经,考校新来之本,旧翻有误者重译之,未翻者全译之,遂成此巨帙。流志年寿最高,玄宗开元十五年尚存;殁时百五十六岁矣;谥为开元一切遍知三藏者,即此人也。
高宗、则天之时,翻译家辈出,称为新译时代;参与其事者,颇多闻人。如玄奘初译经于弘福寺时,慧明、灵闰证义;行友、玄赜缀文;智证、辩机录文;玄谟有作玄模者误。证梵语。玄应定伪字。以上系根据《续高僧传》者。按《开元录》所载更详,曰弘福寺灵闰、沙门文备、罗汉寺慧贵、实际寺明琰、宝昌寺法祥、静法寺普贤、法海寺神昉、廊州法讲寺道深、汴州演觉寺玄忠、蒲州普救寺神泰、绵州振响寺敬明等十一人证义;普光寺栖玄、弘福寺明濬、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简州福聚寺靖迈、蒲州普救寺行友、栖岩寺道卓、幽州昭仁寺慧立、洛州天宫寺玄则等九人缀文;大总持寺玄应字学;大兴善寺玄谟证梵语梵文。玄应以著《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显名;所谓玄应音义。靖迈著《译经图记》(四卷),道宣律师著《大唐内典录》(十卷),于是音义经录续出矣。《实叉难陀》之译《华严》也;菩提流志、义净读梵本;复礼、法藏贤首大师。译文;法藏弟子慧苑,谓新译《华严经》无音义,著《新译华严音义》(二卷)。当义净、流志加入译场时,印度人华人加入者颇多,类皆当世英才,其盛可想矣。译经既盛,则天命佛授记寺之明佺以下诸人《新编经录》,以甄别经之真伪;即《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是也。
更从译经以外观之,章安死后,天台宗虽不振;然如善导大帅,为高宗时人;禅宗之六祖慧能,则历高宗、则天、中宗三朝;律宗之相部法砺,为太宗时人;南山之道宣,东塔之怀素,俱贞观、则天间人;华严之法藏说十玄妙理于宫中者,亦则天时人,玄奘之弟子窥基、圆测、普光、神泰,俱与之同时;当是时:人才辈出,佛教隆盛可推而知矣。
自中宗、睿宗,至玄宗开元昌平间,密教经典,翻译颇盛;盖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时也。迨安史之乱,玄宗幸蜀,太子蒙尘于灵武,唐室渐衰,佛教亦渐失势。德宗之世,般若三藏翻译《四十华严》,恐为唐代翻译之最后者矣。当是时,西明寺之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录》三十卷,《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玄宗以前,经录虽多,尚未完全;有智昇者,著《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智昇别有《续内典录》一卷、《续译经图记》一卷、《续佛道论衡》一卷。收后代所译者而续之,于同本异译,旧目新名,一一校量,最为精要;圆照之书,虽为后出,实远不如也。
是时荆溪大师名湛然者出世,讲天台宗;而与之相对者,则有清凉大师名澄观者出世;讲华严宗,其弟子终南山圭峰宗密和之;各为天台、华严吐万丈光焰;适遇武宗会昌破佛之事,佛教终衰。独禅宗至六祖以后,日益昌盛;盖禅宗宗旨,较他宗单纯,似可远祸;故不因会昌破佛而受影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