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欢乐家园(7)

阎连科文集: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阎连科


 

山虎就这样在山梁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如既往地耕耕种种。白天,寂寞了便对山鸡、麻雀、野兔说话。晚上,回去躺在死了的菊子身边,撑着一盏松油灯,同菊子唠唠叨叨。夏天了,给菊子盖上单薄的床单,在门口点上熏蚊的艾绳;到了冬天,给菊子盖上棉被,在床下生一盆旺火。日子过得清淡而又平静。可是,到一年夏天午时,从山梁的顶上,慢慢走来一位老人,白发银须,草帽盖顶,老人被山虎对菊子的忠诚所动,从口袋取出红木小匣儿,递给山虎说,四十五天之后,打开看看便知。也许能使菊子死而复生,也许一场徒劳,全凭你如何收藏这样东西。只是千万不能中途打开。说完,便慢慢地悠然去了。山虎拿着那个红木匣子,在惊愕之中,老人已走进夕阳的红里,一步一步,仿佛要走进落日里边。终于就西渐去了,无影无踪。

孩娃儿睡了。麦秆儿白烟似的温暖,夹裹着被太阳晒热的麦香。蒸得他浑身酥软,舒坦得轻轻愉快。他看见山虎几次想把老人留下的匣儿打开瞧瞧,可终是没敢打开。山虎从菊子身上解下了护胸的布兜,将那匣儿裹了一层,在孩娃儿眨眼之间,不知塞到了哪儿。孩娃儿探着脖子去看,却看到从山梁上走来了一个人。

来的人是县城的干部,背了帆布挎包,由支书陪着。他们把母亲叫到台子地的那个角上,估摸说话别人听不到了。来人递给母亲两张白纸,纸上印了许多油字,盖了三个红章。母亲接过看了,脸上淡淡然然一笑,平静得如头顶的一方天空,然后把那盖着红章的字纸还给来人。“早几年怎么不给我?”

来人说:“不是僧多粥少嘛!”

“眼下僧不多了?”

“只还有你们几个。”

“你回吧,我不走。”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我死心塌地做庄户人家啦。”

“你再想想。”

“想什么?我三十多了,不是没有主张。”

“那我们走了。”

“走吧,我不远送啦。”

那人就走了,朝张家营以西的另一村落走。母亲没有去送,这时父亲从哪儿走了过来。

父亲说:“干啥的?”

“县上的。”母亲说,“没什么事情。”

“总该有些事的。”

“教育局让我去开会。”

“开啥会?”

“老一套,农村教育改革讨论。”

“啥时候?”

“我不去,我让他们找别的小学了。”

“你该去的。”

“还是一心写我们的《欢乐家园》吧。”

那时候,是娅梅刚从省城省亲回来不久。

娅梅是在和张老师结婚以后才告诉家里的。一封家书,得在邮途旅行半月之久。反来复去,等接到回信已经过了月余。父亲的回信异常简略。他说生米已经煮熟,事情都无以挽回,为父也不消再说什么。既已死心为农,有机会也不再返城,那就好好同人家过日子吧。人生之事,简单可谓简单,复杂可谓复杂。捅破了窗户去说,在哪儿不是吃吃睡睡一辈子呢?说起来我们家也是农民,只不过你爷比人家日子过得更穷,穷到人家不讨饭可以,他不讨饭不行的分上,我们家才落了一个省会人的户籍。好生过日子是了,只求你们日后少回来探望,少让我看到一次你的可怜,少让我为你伤心也就够了。信上的内容,大抵就是这个意思。究竟父亲是为她的出嫁生气,还是劝她好好在乡下打发日月,至今娅梅还想不出一个明确。

期间,曾经回过三次郑州。前两次都是独自回去,见了父亲说,下次回来,我把天元带回让你看看。父亲说我不是已经见过照片了吗。她说他人比照片要好,你只消听他三言两语,就知道他为人多么厚诚。

回来你让人家住到哪儿?父亲望着娅梅的脸问。

可是,孩娃儿已经三岁,结婚已经六载,社会上的事情,也不知发生了多少千变万化。弟弟连工作都决然辞了,开了一个无线电维修门市部,虽是一间不足六平方的铁棚,居然每月能有六七百元的进项,是多少人一年的工资。无论时势怎样,终是不能一生不让天元见一次岳父。还是在上个月将收秋时,在学校双双请假十天,硬着头皮领丈夫、孩子回了一趟郑州。父亲见了外甥,高兴是不需言说。见了天元,表面上也是十分热情。亲手置办了酒菜,天元也撑着胆子喝了几盅。可在酒的兴头,父亲却说:

“在乡下做些生意吗?”

“不做。”

“现在兴做生意,不经商难能富裕。”

“粮食够吃,也不缺零用钱花。”

“娅梅就是这个穷命,有吃有穿她就行了。”

其时,弟也在场,问了一些乡下的情况,说姐夫,看不出你表面老实,挺内秀的,居然能把我姐搞到手,还能拴住她的心。话是说得随口,但话中的意思也使人十分尴尬。天元笑笑,又喝一盅,问了一些礼节上的话,先自回招待所睡了。娅梅同孩娃儿留着,本意是同父亲多年不见,想说说憋在心里的家常,不料弟弟却说:“你真的不打算返城?”

“家有老小,还返啥儿城哩。”

“离婚。眼下最兴离婚。”

“只要天元不跟我离,我是一定不会离的。”

“你下乡下成乡下傻子了。”

弟弟笑着这样冷热一句,又说有个乡下的姐夫,日本人再打进来,我倒可以到乡下避避,也就走了。父亲是长时间不语,到了夜深,才从酒桌旁边立起,说天元人好还不如他人不好,不好了有机会返城你问心无愧。这样两难着叹息一阵,父亲也上床睡了。如此伤心几日,从省城回来,弟弟找来一个小车,将他们一家送至车站,父亲在月台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没机会返城,就同人家过吧。”

可是,娅梅丢在月台上回的一句话是:

“有机会我也不回,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