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因为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无知”,所以需要去学习、去认识,然而,一旦学习了、认识了,就容易把这些当成绝对的东西。一旦把认识绝对化,就成了“偏见”,就远离了大道。用禅宗的话,叫“才出狼窝,又入虎口”。如果说“无知”是狼窝的话,认识会让你“出狼窝”,可是一旦我们停留在所谓的“认识”上,把它绝对化为偏见或真理,我们就“入了虎口”,比“狼窝”还可怕。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认识道,但不能停驻,一旦停驻,就不是常道了。我们可以去认识,但不能停留在所谓的认识上,一旦停留,就不是真正的认识了。其实,人类最大的无知,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是的那些“已知”。因为“无知”,人类会永不停歇地探索;因为“已知”,人类反而会停止探索的脚步,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已知”,也是极不可靠的。
我们因为“无知”,所以不得不学习、认识,而一旦认识了,又容易产生偏见,甚至一定产生偏见,那我们该怎么办?禅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方法:放下、归零。放下偏见、放下执著,重新归零,重新回到“无知”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思维的清明,不被偏见所惑。如果说“学习认识”是“为学日益”的话,那么“放下归零”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就完成了一个“无知-认识-偏见-放下-无知”的循环,只有不断地循环认识,我们才不至于沦为“偏见”或“真理”的奴隶,才能真正有智慧认识宇宙世界的实相。而这种认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必须是感而遂通、天人合一的,是不可道的,是不可名的。是什么呢?我们必须自己去参。任何人代替不了,任何字面上的认识代替不了。
当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后,就该时时提醒自己,应该像孔子一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应该像《金刚经》里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偏见”是“有住生心”,是对实相的歪曲理解,会遮蔽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变得愚不可及。
这个世界,还是多些无知,少些偏见,可能更加和谐。
(黄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