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真的是煽情高手,可以将简单的故事讲述得让人痛哭流涕。但是这些总是停留在西北,停留在黄土高原,一旦进了城市,张艺谋便迷失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拍的都市片,怎么也和好票房搭不起来。
当冯小刚驰骋于中国的贺岁片市场,赞誉和金钱一个都不少时,张艺谋坐不住了,不就是贺岁片吗?当年拍的《有话好好说》论幽默一点都不逊色于冯小刚呵!于是,就有了《幸福时光》这样一部讲述中国人内心的贺岁片,片中老赵的幽默、盲女的纯真、徒弟小傅等人的善良,使影片充满着温情,也成了该片最大的特色。
《幸福时光》开拍前的"幸福少女选秀"成了市场推广的重要部分。"谋女郎"的第一次公开选秀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上下,沸沸洋洋。最终,新一代"谋女郎"董洁在40000选秀女孩中脱颖而出。但是,该片虽然打的是"贺岁片"的牌子,却并没有实现"贺岁片"的票房效果。问题恐怕就出在了故事情节上。大家心目中的贺岁片应该是轻松的,透着欢快与喜兴,可是张氏贺岁片却选了一个盲女的故事,不能说够悲惨吧,也算得上是凄凉了。张导演喜欢讲悲情故事,但他把这些拿在大年根儿来讲总觉得有点不舒服,再加上他又想达到一种贺岁的效果,在悲情故事上拍出贺岁的感觉来,终归是个难事。于是,拍来拍去,拍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让那些期待通过电影沾点喜气儿的观众非常失望,倒是又给一些媒体添加了不少谈资。
然而,如果抛开票房不说,《幸福时光》也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在国外屡屡获奖便是佐证,这可能就是"叫好不叫座"吧!
许多对《幸福时光》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幸福时光》是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将生活表现得过悲。面对疑问,张艺谋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我觉得我们大陆导演与外面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自己成长的环境与历史原因,我们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我们的电影始终会贯穿这种感觉,我不愿意丢掉这种感觉,尽管今天都是商业大片,都是讲娱乐,但我们还是要保持我们的社会责任心与人文精神,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喜欢拍一些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我们应该对生活困境中的苦涩多一些关注。"
可惜进入了新世纪的中国,市场才是硬道理,哪怕你是再大的腕儿,也必须顺应市场,否则就是失败,甚至是惨败。张艺谋就是如此,当面对票房压力以及质疑的时候,无奈的张艺谋只好妥协,甚至开创了中国电影界的一个先河--"影片公映后回炉重拍",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老方式老方法在新的冲击下已经失去了鲜活的生命,"票房毒药"也渐渐成为了老谋子的代言词。
当然《幸福时光》并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我们看到了"谋女郎3.0版"的董洁。纵观四代"谋女郎",我个人觉得其实董洁的感觉最适合那种脱俗的味道,但是她滑向了另外一边,不是山区女孩子的感觉,更像是终南山的小龙女。
当董洁经过选秀跟国人见面的时候,大家觉得张艺谋的品味依旧没变,因为这三个"谋女郎"的眉眼之间还是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不过就像前面说的,董洁更像是小家碧玉,整体的风格和气质偏软,更多的适合像《金粉世家》里面的邻家女孩。那种惊艳的脱俗的美才适合董洁。这恐怕也是董洁不能在张艺谋电影中出类拔萃,甚至趋于平庸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