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适合在大公司,有些人适合在小公司。有些人适合进企业,有些人适合走仕途。有些人适合打工,有些人适合创业。一切皆无定法,都以“适合”二字为宜。
在网络公司的第一个月,我的心情是极度不平静的。因为要适应新环境,还操心搬家的事情,每天看同事不顺眼,还要跟烦人的中介打交道,人几乎有点变态了。到了第二个月,准确地说,当我领过一次薪水之后,情绪好多了。
见笑了。贫穷拮据确实是我心情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兜里没钱,所以慌张。拿到一点工资,好歹房租饭费手机费有了着落,人就不那么急躁了。我努力让自己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目前的处境,每天都冲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孟燃,你不会一直这么惨的。
做推销工作的人,每天都有必修课,就是站在大镜子前冲着自己喊:你能行,你很棒,你很优秀。有的公司还会把所有销售人员集中在一起,集体做这种事情,或是宣誓,或是唱歌,形式多样,但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以这种方式给自己打气,让自信心更强。这还是很有用的。据说,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当年就是用这种方法给自己鼓劲儿,最终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成为王牌保险推销员。
虽然我不是推销员,但是我同样需要信心。建立信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刚才说的那样正面引导,另一种就是幸灾乐祸——找一个不如你的人作比较,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建立你的信心。真的,这招很有效。
我没有什么特别邪恶的意思。我是想说,如果你觉得你的现状很不好,并不一定就是你过得很不好,很可能因为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不好”的方面,从而把整个世界都看得灰暗。你觉得谁过得好?把他叫来,问问他的生活怎么样。他同样会跟你发一大堆牢骚,说一堆生活的苦楚。那时候,你心里就会稍稍平衡一些:哦,原来,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我并不是唯一的倒霉蛋。
这不是我杜撰出来信口胡诌的,是有科学根据的。经济学家曾经根据统计学数据得出过结论,较之“绝对财富”,“相对财富”的增加是幸福感增加的真正原因。即,不管收入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只要和同类人相比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感到骄傲和幸福,这种源于财富的幸福感大部分来自于“比较快感”。一位知名人士这样生动地为所谓的“比较幸福说”做了注解:幸福,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0元。
这个说法是我在BBS论坛上闲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看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没错,我这种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遍地都是,还有一些以考研为名躲在家里的呢,还有一些连3000块都挣不到的呢。虽然有些朋友在外企、国企,他们工资比我高,名头比我响,但是他们也都有一些摆脱不了的困境。
与我同届的一个哥们儿,中文专业的,挺有才气,毕业之后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大小伙子做行政工作,当时我们还调侃过他。进去之后,待遇一般,3000块钱,五险一金齐全。就有一个好处:稳定。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中午工作餐,晚上回家吃。貌似过得很舒服,但是用他的话说:“真他娘憋屈。”行政工作琐碎,而且女同事居多,尤其是40岁上下的中年阿姨。工作没什么动力,每天喝茶水织毛衣东家长李家短嘀咕一通。有事情做,全部都推给我那哥们儿。他是新来的,又是男丁,似乎理所应当被指使。他不甘心做,但是敢怒不敢言。他又不敢辞职,觉得再难找到这么安稳、体面的工作了。事业单位呀,没错,跟外面说,是体面;实质呢,他的工作就是被一帮老娘们指使,有什么体面的?
在QQ上跟这哥们儿聊过之后,我淡定了许多。这就是“幸灾乐祸”的快乐,也是建立自信的方式之一。我竟然有点儿庆幸,自己没有被这样一份鸡肋工作拴住,没有被人豢养起来呼来唤去。我虽然现状不佳,有点“非主流”,但是那些“主流”人士的日子也并非就好过。
慢慢地,我也想通了。什么稳定不稳定,体面不体面的,都是浮云。时代变了,铁饭碗逐渐被打破了,只要自己能闯能干,还怕找不出条路来?父母那一代,受过穷,挨过饿,所以祈求安稳,为的就是有口饭吃。而我们这一代,不在乎那个,我们要自由,要个性,要有自己的主张。丢开“体面”“安稳”这些东西,大企业真就那么好么?好的未必合适你,我觉得找工作跟找媳妇一样,匹配真的很重要。
一般来说,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工作,大体有四类。这四类,各有不同的特质与陷阱。除了你自认为的所长之外,应该还评估一下自己的个性,看看到底最适合进哪一类单位发展。
第一类,是进一个大企业工作,不管外企还是国企,反正是那种知名度的企业。在这种企业,薪资报酬与福利制度确实要高出社会上一般企业。而且在大企业里,组织、制度、工作程序与规章都比较完整,工作起来比较有根据,好学习。
但是,在大企业里工作也有坏处。大企业与小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挣扎,主要是对外的;大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挣扎,主要是对内的。大企业本身就成了一个花样百出的竞技场,内部无限广阔的资源成为人们争夺与抢食的诱因。每个人野心勃勃,每个人虎视眈眈。你最好有相当的企图心,在这个企业里爬上一定位置。你固然要有业务专长,更要有超高的情商去应对复杂的人事关系。你要懂得观察分析企业的组织,你要明白自己所属部门的位置,以及这个部门主管的人脉位置。大企业就是一个浓密的森林,森林里资源丰富,但是陷阱也很多,如果你没有能力与性情来处理人事,或者适应人事,那么你是很难爬上一定位置,甚至很难生存的。所以,大企业适合喜欢跟同侪竞争的人工作。
第二类,是进入小公司工作。就如当时我所在的网络公司。小公司的人数,大致在三两个人,到五六个人不等。十个人到二十个人,已经是相当有规模。公司有老板,老板通常都有十八般武艺的本领,再或许,老板娘也在公司里兼有一个工作,譬如财务或会计。在这样的小公司里工作,员工必须一人多用,一心多用。该你做的事你要做,不该你做的事也要由你做。公司里的工作程序与规章都不完整(甚至没有),因此做起事来容易没头没脑。当然,小公司的薪资报酬一定没有大企业那么美好,福利制度往往也不见得很清楚。除非你是老板的摇钱树,老板会考虑给你封一个大红包(我后来走了这条路子)。
大公司里培养出的是专业人才,小公司出来的几乎是通才。如果你喜欢挑战,敢于冒险,禁受得住折腾,就很适合在小公司里干。因为你不能指望在小公司养老,所以你要不断进步。运气好的话,你会遇到一个老板赏识你,邀请你一起跟他打天下。甚至,运气再好一点,你还可以利用一身练来的本领,干脆自己创业,也当起老板来(就像现在的我)。
第三类,就是考公务员。现在,考公务员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甚至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首选。进入政府部门,薪资报酬与福利制度当然是极为丰厚的。一些预算丰富的国家机关,做起事来不但不会捉襟见肘,还会是各方巴结的对象。手里有点权的公务员,走起路来也是虎虎生风——起码在心里。如果你有那份野心,在政府部门做事也是很锻炼人的。因为各种事项都要因循章法,所以公务员都需要比较强的逻辑能力,思考事情会越来越周全。如果能在这样的路上耐心磨练,增强自己处事能力,也许能成为优秀的公务员,并且不断高升。
不过,据我那些做公务员的朋友讲,在办公室呆久了,最郁闷的事情就是“慢半拍”。因为各种事情都要一级一级请示,逐层逐层批示,效率非常低。急性子的人是很难熬的。在机关待得四平八稳的人,几乎有一种与社会脱节了的感觉。你看那种老干部讲话都是慢悠悠、抑扬顿挫的,这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倘若公务员做久了,再想出来到企业里做事,就很难适应。
第四类,就是所有的自由职业,开个小店,或者做与创作相关的东西,譬如自由撰稿人、翻译、画家。自由职业,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自律”。你想,没有老板看着你,全凭自觉做事,你得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完成任务——因为你不干活,就没人给你工资。比起上班族来,自由职业,或者创业,丝毫不轻松,因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自己打点,捅了篓子没有上司给你撑腰,你更找不到下属、同事帮你背黑锅,一切都得靠你自己。我认识一些做这种自由职业的朋友,他们一般都有极高的自律精神,虽然不上班,但是每天工作时间更长,比起上班族来,他们更守时、更高效,压力丝毫不小于通勤族。
奋斗进行时
1工作单位越大,你要“潜伏”的时间越长。因为这些地方分工极细,部门众多,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不同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潜规则。哪些人有实权,哪些人是摆设,哪些人是红人,哪些人是雷子,哪些人搞小圈子,哪些人擅长使绊子……你在明处,潜规则在暗处,需要你谨慎摸索。耐心和时间,缺一样都不行。
2如果能够管住自己,能够创造财富,不放试一试自由职业这条路。据说,六个月就能见分晓,能够坚持六个月的,说明你适合这么做;如果六个月都做不到,那么,还是乖乖去上班吧。自由职业是一种小规模的创业,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绝对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用来逃避现实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