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京剧舞台上,曾有四大须生,即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马、谭影响较大,已为一般人熟知,据说不久前也为奚举办了专场纪念演出,而杨则声息杳杳。实际上扬派唱腔也拥有众多的观众,尤其是他演出的《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最为人乐道。
记得40年代初,一次杨宝森去向他的姑父,梨园行称之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先生请益。这位“通天教主”才高艺博、学识丰富,并且善于因材施教。他曾根据“四大名旦”各人的不同天赋条件,加以指导,精心培育,使他们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梅、程、尚、荀四大流派,这次他对杨宝森所演过的戏,逐一加以评述,最后风趣地概括为“杨失伍”三个字。那天恰逢杨宝森的舅父,前辈著名小生姜妙香亦在座,姜先生在旁听了也极表赞同。从此,“杨失伍”即成了杨宝森的别号,在京剧界盛传一时。
此中,“失”即指《失空斩》,“伍”即指“伍子胥”,而“杨”者,其中有几层含义,一则杨宝森本身姓杨;另则除指《杨家将》外,更主要的指的是《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说起来,此戏是杨宝森当时常演的剧目,和梅兰芳、张君秋都多次合作。
但是,最初杨宝森演红这出戏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大约1940年冬,杨宝森在挑班组织宝华社时,贴演《四郎探母》作为打炮戏,旦角是不太有名的胡菊琴,其他配角的名字也不太引人注目,结果上座率不高,只有一百多个观众。当然那天杨本人的演唱是没的说,而且获得内行一致的好评,但其效果只是叫好不叫座,反映强烈而大大亏本。隔数日,拟在上座旺季的春节再演第二场,剧场老板不同意,只好作罢。后来由李华亭(李鸣盛之父)先生出面主办,请了很多著名演员,如侯玉兰、叶盛兰、李多奎、茹富蕙、哈宝山等,仍旧会演《四郎探母》,这次的上座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观众人山人海,险些把前门大栅栏内的广德楼剧场挤塌了。从此杨宝森的声名大振,不久便被选入“四大须生”行列。
俗云:好花尚需绿叶扶,由此观之,即使独挑大梁的名伶,亦不可小看配角演员,即所谓一台戏乃一盘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