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就像一层层地剥甘蓝,而“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出“内在自我意识的附着点”成为了必须剥开的第一层。楞严经里有“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裳儿,还记得前面我描述美妙声音时,所提到观音菩萨的方便法门——聆听吗?
它正是要通过倾听外在的种种声音,进而“返闻闻自性”——返回来向内聆听、观照、探寻到你内在能听的“心”、能听的“自性”。也就是通过“所觉”——所觉察的一切,去找到“能觉”,找到那个“能觉”的“意识”,那个内心能听、能看、能觉的“你自己”。这是走向觉悟的第一步,是走向终极觉悟——“性成无上道”的开始。
是的,就像光会在一个盲人的心里流动,所有深刻的,都不会通过感官抑或表相领悟,而是对内在的聆听。还记得3000年前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的那一句石刻铭文吗?——“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曾引起过无数智者的深思,后来被奉为“德尔斐箴言”,今天,你该知道它真正的意味。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知识是“知”与“识”,是心底自发的智慧而不是累积的学问。所谓的“知”正是觉知,“识”也正是“认识你自己”——真正的“你自己”。
只有在一种清晰的醒觉与深入中,才能格物致知,自我认识。格物致知——穿透任何事物的表象对其本质获得赤裸的洞见——真知灼见。
以这样的标准,“知识分子”大多也只能是覆盖过多“知识”尘埃的伪知识分子了,这正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真正寓意。为什么是尘埃呢,因为那些听来看来学习来的“知识”都是别人的,而不是你自心涌现的智慧,它经常会更加蒙蔽、更加障碍你对自心的认知,并且使你的心因为自己“知识”的广博而生长出一种优越的傲慢与成见的屏障。这,在佛法被称为“所知障”——因为自己学习来的“知识”而起的障碍。对“能觉之心”真正的“知”“识”——觉知与认识,对它的瞥见正是唐宋以降,后世禅宗开悟所谓“三关”之初关——明心——也即“青原惟信”禅师说的——“亲见‘知识’,有个入处”——亲自体会了“知”与“识”,如同见到了内在的老师,也就有了个可以进入的地方,算是入了门。
既然说到这儿,方峻咱且按下不表,倒要提提上山找我的这第二位朋友了。关于我们来往的故事恰好可以启发你对于这“初关”——明心“入处”的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