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无道,戎狄虎视眈眈,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郑桓公忧心忡忡,他与太史伯私下商议郑国出路何在:“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国语?郑桓公谋迁国》)。”太史伯乃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僚,为他做了判断,认为济、洛、颍之间是个出路。那里只有十个子国,两个男国,虢郐两国虽然强横,可也不足惧,他们都是目光短浅之徒。郑若以周天子为由,借其一方安置家小,他们无法拒绝。这两国虽不强,却野心勃勃,对周室大不敬,到时找个理由,把他们灭了,周围八小国就如取囊中之物。此举对于郑国,是关键的一步,为郑国今后近四百年的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业。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为保护周幽王而死于国难,成就千古美名,福荫子孙。郑武公得知父亲战死沙场,带三百乘军队日夜兼程,拯救周王朝于水火之中,与戎人血战,战功赫赫。他继任父职,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周大位,护驾东迁洛阳。
郑武公应是提倡经?商的先驱,他强占虢郐两国租地后,开始寻找新的生产力。武公对当地一些“商奴”大诉同胞之情:“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这“商人”就是降服于周的殷商人,他们不仅没有亩产,且周灭商后把他们定为世袭奴隶,其人身和财产均无保障,只好从事商业经?营活动。郑武公解放这些奴隶,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人”纷纷投奔郑国,愿做郑国的臣民,于是郑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这些商人,对郑国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断言,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大胆一点的往前推进至宋代。我比较赞同毛泽东的观点,所谓商朝就是发达的商业活动时期。中国历史过于漫长,所以,外国人搞一点名堂,我们便可以从老祖宗那里拿出证据来。于是,使我们自大自满不思进取了。这是戏言也是题外议论。
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积劳成疾,不幸身亡,在位只有七年(短短七年,做了许多惊天动地之举,可称伟大)。此君娶申侯女武姜为妻,历史上便产生了著名的逆生君主郑庄公。
这位逆生的君主,表现出了不凡的治国才能。如果说楚国之于周王朝的关系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齐国号令天下的“尊王攘夷”也是针对楚国的政策,郑国却是正统的皇家血统,但郑庄公几个动作下来,却与周王室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郑庄公扩充军队,开拓疆土,先伐卫,再与齐结盟,引起周平王的警觉,从此疏远了郑庄公。如果说周平王与郑庄公貌合神离,尚且忍受他,到了周桓王继位后,则完全摆出一副不信任庄公的态度来,几次欲罢免郑庄公而不得,使君臣矛盾进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