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李:仅有半打奴隶的奴隶主
让林肯头疼的南部战神:罗伯特·李
美国历史上有不少声名显赫的名将,诸如独立战争时期的华盛顿、内战时期的格兰特、“一战”中的潘兴、“二战”中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但是获得“战神”这一巨牛称号的只有一人,他就是美国内战时南部同盟军统帅罗伯特·李。此君智勇双全、用兵如神,在内战中多次打得北军找不到北,是让林肯最为头痛的一位军人。
他是南北战争期间联盟国最出色的将军。他最终以总司令的身份指挥联盟国军队。如同古代的汉尼拔(Hannibal)与“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一样,其以寡击众、以少胜多但最终不敌的情势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名声。战后,他积极推动重建,在其生命的最后数年成为进步的大学校长。李维持着联盟国代表象征及重要教育家的形象至今。
身为维吉尼亚上流社会成员,李终身与奴隶制度接触密切,但他名下拥有的奴隶未曾多于半打。实际上,在维吉尼亚石桥郡(RockbridgeCounty)的记载中重新发现其1846年的遗嘱前,未能确知其名下是否拥有任何奴隶。其遗嘱内容为在他去世时解放一名叫做Nancy的女奴及其子女。
虽然是一位奴隶主,但是自内战结束后起,李通常被视为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蓄奴。在战后及重建期间,李成为联盟国错失伟业论的中心象征。李在一定程?上反对蓄奴的概念有助于他作为南方光荣的象征,及建立全国性共识。
最常被引用来主张李反对奴隶制的证据有:(1)解放奴隶,一如上述;(2)李1856年写给妻子的信函。信中写道:“我相信,在这个开化的时代,只有少数人不明白制度性蓄奴在道德上与政治上皆属有害。”(3)在战争最末期,他支持奴隶登记加入联盟国部队,并以解放其自由作为服务功绩的最后犒赏。
“不会用拳头打自己的家!”
罗伯特·李,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维吉尼亚),出身名门,他的先辈是美国功勋卓著的开国者,父亲亨利·李是独立战争英雄。他在1825—1829年就读于西点军校。1852年成为西点军校校长。在西点的三年中,他积极改善校园内的建筑与课程。
罗伯特·李将军于美墨战争期间(1846年—1848年)表现卓越超群。他找出了数条可用的攻击路线,墨军犹以为这些路线无法穿越而未加防守。战争结束后擢升为中校。1861年4月,在南北战争前夕,林肯总统通过国防部长的提议,由罗伯特·李指挥联邦军。
罗伯特·李在情感上反对南方脱离,并曾于1861年在信中猛烈抨击为“完全是一场革命”,背叛开国先烈。然而他因效忠于出生地—弗吉尼亚,而加入联盟国—南方。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剑指向自己的家乡。即使是整个南方,也不能简单地说独立只是为了保全奴隶制。因为奴隶主只是南部白人中的少数,只有5%的白人拥有奴隶。美国历史学家就说,战争爆发时,“南部人民在争取独立上几乎是万众一心的”。一个不能抓壮丁的地方,政府要开动战车是需要足够的民意基础。
其实罗伯特·李是热爱联邦的。在给姐姐的信中,他说弗吉尼亚退出联邦的行动是错误的。但是,他也忠诚于弗吉尼亚:“尽管我如此热爱联邦,可我却无法下决心举起拳头去打我的亲戚、我的孩子、我的家。”
李的英勇行为和忠诚受到?方头头们的青睐,他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司令官和戴维斯总统的军事顾问,之后又担任了南部同盟军的总司令。但是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月之中,他并无惊人表现,主要是由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建造防御工事上了,渐渐地部下开始讽刺他,给他起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外号,诸如“婆婆妈妈的李”“后撤的李”“铁锹王”什么的。不过戴维斯总统对他却极其信任,可谓慧眼识才!
战争的不断发展更加证明了李的战争才能。1862年,号称“美国拿破仑”但实际能力有限的北军总司令麦克莱伦将军指挥11万大军发动“半岛战役”,企图攻占南方“首都”里士满,以取?战争的优先权。李指挥不到9万人的军队以灵活战术和顽强的斗志攻击北军薄弱环节,把麦克莱伦赶出了里士满附近的半岛,解除了里士满之危,此役史称“七日之战”,由此李威震全美。林肯总统非常失望,另外启用大胡子猛将波普担任指挥,希望他能带来一些转机。波普将军信心百倍,率领8万北军与李指挥的5万多的南军展开第二次布尔溪之战。李拥有着敏锐和机智的头脑,他用小部队将北军主力引诱到阵地,然后以精锐部队从侧翼和后方突然杀出,短短的时间内便大破北军。波普的8万大军被灭掉1.4万,李的5万多军队仅损失了9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