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节:巧妙"兜圈子"(1)

做个讨人喜欢的女人 作者:刘小媚


日常生活中,那些说话、办事心直口快的女人,往往是真诚的,也是受人欢迎的。不过在某些时候,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佳,往往是既达不到交际的初衷,又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时候,有意绕开中心话题和基本意图,采用外围战术,从相关的事物、道理谈起,也即人们常说的"兜圈子",却往往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说:"要想正确地运用'兜圈子'这门艺术,首先要善于分辨言语交际的具体情况,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当兜则兜,一兜即中。"换言之,在不应该"兜圈子"的时候,还是直说为好。一般来说,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兜圈子"。

(1)出于礼仪考虑,有些话不便直说时,可以"兜圈子"。中国是众所周知的"礼仪之邦",加上汉语的博大精深,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习惯于将话语说得更加适切、得体一些。比如在私人场合,与知己朋友说话时,可以直来直去,即使说错了,也无伤大雅。但在公共场合,和关系一般的人交谈时,特别是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接待外宾时,说话时就要特别讲究方式和分寸。此时为不失礼仪,说话时就常需兜圈子。

(2)出于情面考虑,有些话不便直说时,可以"兜圈子"。比如婆媳之间、恋人之间、两亲家之间交往时,双方都比较谨慎、敏感,言语中稍有差错,都会带来不快,甚至产生误解、造成矛盾。这时候,"兜圈子"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人们的目的,但又不伤情面,可谓两全其美。

(3)在双方情绪、思想极不一致,难以进行交际时,说服对方时也宜"兜圈子"。具体运用时要想方设法与之接触,交谈时则要注意曲径通幽的妙用。历史上有很多经典,比如人们熟知的"触龙说赵太后"、"晏子说齐景公"等等。

(4)如果已经估计到对方听到我们的观点难以接受,此时也不宜直接挑明,否则一旦对方明确表示不同意,再想改变对方的态度,缓和场上的气氛,就困难得多了。这时,你不妨先把那些基本观点和结论性的话藏在一边,转而从相关的事物、道理、情感兜过来。待到事理通畅、明白时,再稍加点拨,一般能够化难为易,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了解了"兜圈子"的适用范围之后,我们还要了解一些"兜圈子"的常用方法和技巧,通常情况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因果法

所谓因果法,就是从促使对方接受观点、产生行为的诸种原因兜起。类似的原因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理论。

陈毅元帅任上海市长期间,干部实行供给制,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陈毅想劝岳父回老家。为了避免被老人家误解,陈毅就绕了个弯先问老人家"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好",老人当即表示国民党任人唯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这时陈毅说:"说得好,所以国民党要倒台……那么您喜欢不喜欢您的女婿也像国民党那样倒台呢?"老人一听,立刻明白了个中含义,当即决定回老家去。

2.推论法

推论法是指从与交际目的相关的事物兜起,让对方自己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推断出新的结论。

秀玫是一位年轻媳妇,某日忽然见到小姑穿了一件崭新的羊毛衫,心想肯定是婆婆买的,便故意高声对小姑说:"嗬,从哪买来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在一旁听到了,赶紧答话:"就在对面商场,刚到的货,我先买一件,让你们穿上看看,要是看中了,下午再买,你俩一人一件。"

在上面的例子中,秀玫称赞小姑的羊毛衫,婆婆听到后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儿媳夸女儿的羊毛衫,就是自己也想要一件;儿媳也是自己家里人,应该同女儿一样看待,既然给女儿买了,也应该给儿媳买,这是事理常情。所以聪明的秀玫,圈子一兜就得到了羊毛衫。

3.比照法

比照法也即寻找到与交际话题具有类比意义的事物兜圈子,两相比照,让语义更加明晰,从而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清朝时有个叫谭瑄的人在某富翁府中教书,由于这家主人喜欢音乐,因此府中乐师的饭菜要好过教师。谭瑄对此非常愤恨,他的朋友朱彝尊知道后写信劝他说"君子要以类族来分辨事物,物各有族,对于人来说,也要以类来分辨。君子必须了解自己的地位。比如:娶妻送彩礼,只需要布匹裘衣即可,而买妾就要上百两银子,而赎官妓则要数千两银子。可见品流越低下,价值就越高。再说饭菜的丰盛与否,就好比拿鱼喂猫,拿肉喂狗,对于您老兄来说,这又有什么损害呢?"谭瑄读后释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