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美国的“孔子”--拉尔夫·沃尔…

哈佛传奇 作者:丹尼·冯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于1803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826年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次年被获准讲道。1828年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属于当时在新英格兰居优势的唯一神教派。后因不赞成这一教派的某些教义,放弃神职,于1833年赴欧游历,回国后于1836年出版《论自然》一书,这部书几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他是19世纪美国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着名作家和超验主义哲学家。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他反对权威,崇尚直觉,其思想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他的重要作品有许多,如《依靠自我》《生活的准则》《论自然》等。

放弃宗教,顿悟人生的开始

19世纪初,波士顿地区宗教很盛行,即使在当时的哈佛学院里,最有名的学问还是神学。那时候,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数人都想着将来要成为牧师,解救人们的痛苦,帮助人们树立生活的信心。由于他们是从英格兰来到此地的,虽然经过了独立战争的洗礼,与周边地区建立了密切的交往,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保持着过去清教徒的行为准则。这些人当中就有爱默生。

1826年,爱默生求学于哈佛,在开学之初,爱默生就以新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开学典礼,这也让他风光了一把。进校后的爱默生,选择了在神学院学习神学,由于他学习勤奋,而且记忆力好,很快就被老师们发现,并作为优秀学生加以教导。一年后,爱默生就被获准了讲道,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讲道不仅是宣传上帝的仁慈,也是爱默生开始对世俗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看到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些现象会促使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进行反思,从而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

讲道对于这个刚刚开始接触底层人们的小伙子来说,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也算是为将来进入神父行业的一种磨练。由于爱默生的理论扎实,而且天资聪明,第二年,他便被分配到了当地一所有名的教堂-波士顿第二教堂,从事牧师的行业。

成为牧师后的爱默生,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这个唯一神教派,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当他看到无数的苦难同胞不能解脱出残酷的现实生活时,当他看到许多优秀的人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时,他开始反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到点什么?万能的神又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这所有的一切,让他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上帝的使者,我除了能给他们带来丝毫的心里安慰,还能做什么呢?

爱默生在思索,我要为人们未来的路指明方向!这些人在现实中是渺小的,是无助的。自己从事神学研究多年,深谙神学的弊端,我要号召人们用实际行动来完成心中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改变生活的不公。他看透了这种徒有虚名的传道,也厌烦了那些自欺欺人的圣言,他要给人们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为他们提供真正有用的指引。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面对现实的无奈,爱默生终于换了一种腔调,并自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给大众带来真正的解脱。他的这种“个人至上,活在当下”的言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晴空霹雳。

任何创新都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爱默生的这番言论,马上招来了不友好的声音,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以及唯一种教派等传统的守护者,对此十分愤怒。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对爱默生的论调展开强烈的抗议和攻击。因为客观地说,神教派的某种观点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其实,爱默生也没有过分地与之决裂,在一些好的宗教思想上,爱默生还是采取了保留的态度。

从此,爱默生走上了宣传自己新思想的道路,抛弃了自己以前引以为豪的神学。不过,如果没有以前对神学的了解,没有这种“入乎其内”,也就很难有后来的“出乎其外”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