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节:第四章 无奈的轮回(5)

喋血的权杖 作者:王觉溟


伯荣的生意照样红火,而且又顺带替自己做了两单。一单是物色了一个如意郎君刘环,另一单是给刘环搞了一顶侍中的官帽和一个朝阳侯的爵位。

杨震忍不住又上了道奏疏,可刘祜懒得理他。

刘祜还派遣伯荣去祭拜他母亲的陵墓。伯荣欣然领命,前呼后拥地出了洛阳。各地官员一听大红人要来,便提前修筑道路,扩建驿站,添置设备,所征调的劳役动辄以万计,老弱相望于途。沿途所过郡县,大小官吏无不迎风而拜,甚至连王侯都跪在她车驾前。伯荣的随从仆役也跟着鸡犬升天,每人收到的礼物都有几百匹帛。

大臣陈忠看不过去,大声疾呼:"伯荣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于臣妾!"

可刘祜乐意,谁也拿他没辙。

陈忠的话如风过耳,说了也白说。

刘祜还花费上亿巨资为王圣大兴土木,修建豪宅。宦官樊丰等人一看,这皇帝太好糊弄了,要是在邓太后那会儿,哪有这等好事?于是假造天子诏书,挪用国库公款,以朝廷名义征调工匠、徒隶、木材、谷米等为自己大肆兴建亭台楼观。

杨震此时已升任太尉。身为当朝首辅,眼看群小为所欲为,杨震怒不可遏,再呈奏章。樊丰等人恨得牙痒,但无计可施。正巧当时有个书生赵腾上书议论朝政,被皇帝拿下诏狱,杨震上书为他求情。樊丰等人便与国舅耿宝联手弹劾杨震,说他是邓氏旧臣,与赵腾一样心怀怨怼。

刘祜的耳朵和大脑之间本来就是一条直线,如今一提到邓氏又触痛了他的旧伤疤,于是不假思索地收回了杨震的太尉印绶,将其遣返原籍。

杨震还乡的那天,轻车简从,身无长物。

日暮时分,一行人走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

杨震远远望见夕阳亭上的那颗夕阳正在无力地坠落。

他不想再走了。

跟随他的几个儿子和门生听见老人最后说了几句话:"人生固有一死。死不得所,也是士人常事。我身为首辅,目睹奸臣女子祸乱朝廷而不能诛除,有何面目再见日月!?我死之后,以杂木为棺,粗布当被,盖形掩体,已自知足,不必归葬墓园,不必设置祭祠了。"

杨震说完,端起毒鸩一饮而尽。

杨震的后人扶棺行至陕县,还没从悲痛中回复过来,一群官兵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将杨震的棺椁弃置路旁,并宣下诏书,褫夺杨震儿子们的功名,将他们贬为送信的驿吏。

这些人当然是樊丰的人。所谓的贬谪诏书毫无疑问也是出自樊丰之手。

太尉杨震临终的愿望,仅仅是入土为安而已。然而,当他看见自己从此只能躺在这尘土飞扬的路边时,肯定觉得自己当初的愿望还是太奢侈了。

国舅耿宝因剪除杨震有功,升任大将军。

太子刘保一天天长大了。阎皇后开始忐忑不安。

因为他不是她的儿子。

倘若安帝刘祜哪一日宾天,她和她的兄弟们就靠边站了。

所以她不能不未雨绸缪。

而阎皇后的不安也正是王圣、江京和樊丰的隐忧。

因此众人一拍即合。

很快,一串谣言从他们的嘴里孵化而出,张开翅膀日夜盘旋在东宫的上空,仿佛一群不祥的乌鸦。

如果不是太子行为不端,哪里来的这么多谣言!?安帝刘祜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废掉了刘保的太子之位,把他贬为济阴王。

女人的第六感历来很灵验。

就在刘祜废掉太子的第二年春,皇帝刘祜就在出巡的半道上驾崩了。

阎皇后为自己的先见之明窃喜不已。是日,阎皇后、阎显兄弟、江京、樊丰等人立刻开了个碰头会。会议一致决定:秘不发丧,天子的饮食起居,一切照旧。同时,车驾昼夜狂奔,一路向洛阳疾驰。

四天之后,国丧正式发布。尊阎皇后为阎太后,迎立济北惠王之子刘懿为帝。

这又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小皇帝。于是拜阎显为车骑将军辅政。

接下来的形势颇有些微妙。

当年以皇帝刘祜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此刻走到了瓦解和内讧的边缘。

皇帝死了,他们失去了共同的主子。

刘保废了,他们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此时此刻,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待在同一条战壕里呢?

阎显第一个掉转了枪口。

三月初八皇帝驾崩,四月初五,内讧的枪声就响了。

中常侍樊丰及其党羽被捕下狱,后死在狱中。

大将军耿宝被贬为亭侯,遣返就国,在途中被逼自杀。

王圣母女流放雁门。

阎氏兄弟皆位列要津:阎景任卫尉,阎耀任城门校尉,阎晏任执金吾。

就在阎皇后与阎显兄弟相视而笑,为阎氏时代的开启而弹冠相庆的时候,刚立的小皇帝刘懿突然间一病不起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