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大多是议事,如果老总一上来就“亮剑”了,别的人只有去附和你,如果被指责就只会挖空心思找理由分辩,议事就很难议下去。美国人罗伯特写过一本《议事规则》,说的就是怎么开会,很值得我们去看。
我对人性化的理解是:在尊重人的前提下,以提高员工个人竞争力、培养其生存能力为主要内容,以职责范围内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形式,最终达到团队协调、配合默契、步伐整齐,整个企业蓬勃向上的目的。
团队的多数认同并正在执行的规则不容随意更改。所谓正规化就是一个组织依靠规则(尤其是程序)指导员工行为的程度。因此对少数人违规的容忍是对多数遵守规则者的打击,这从根本上说是非人性化的。早年严复翻译《自由论》时还没有“自由”一词,于是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就是群体和个人的权力界限。在企业中,华为的任正非强调对待规则需要“僵化、优化、固化”,这很值得我们参考,所以张扬个性应在职责和岗位标准范围内。
管理者要努力使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还要使今天与明天相适应,相平衡。
——汪中求
三、布置不等于完成
——承上启下重在中层中层管理干部在此用来特指企业部门经理,可简称为“中层”。我一向认为,企业的董事长不一定是专家,总经理也不可能在产、供、销、人、财、物多方面专业,而中层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应该专业,时日稍长理应成为专家。下情上达,中层应从专业角度进行提炼分析,引导正确决策;上情下达,中层应从专家角度予以分解细化,指导员工执行。所以,中层对细节应有更充分的认识,对细节管理必须起示范带动作用。如何示范?本书结合我多年的职业经历以及在40余家企业的推广实践,提出8条建议。
1对上司劝谏委婉,执行坚决
中层对下管着一批人,但头上仍有上司。上司也是会犯错误的,有些工作思路也不尽正确,作为下属有权劝谏。但是,劝谏是有学问、有策略、有细节要求的。
首先,劝不过三。三次劝阻无效就只能执行,即使有错,作为决策者的上司应负责,如有条件做书面记录更好。
其次,劝不是顶。态度硬朗但语气委婉,最好以“我以为……是否更好”的句式,最后可以加重语气用“您的坚持可能有您的理由,我会执行;但请再斟酌,或许有更好的方法”等语句。千万不要用“你怎么这样” 、“绝对是个错误” 、“一定是我说的正确”之类的句式。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协调工作,而不是争输赢、斗口角。
第三,记住不要在背后嘀咕、议论。你有很大的权力,但没有在第三方面前批评上司的权力。嗓门大并不等于有说服力。
第四,重要建议或特别提示需做一点策划。有一年我劝我当时的老板把工厂卖了,关系重大,于是做了一次策划。我把老板请上我的车,声称请客,于是开车出厂一直北行,从中山市一直开到东莞虎门大桥上才停下:“老板,请您下车,我想跟你说三句话——一是……二是……三是……就这么三句话,这就是我今天的请客。现在我们上车回去找个地方吃饭。”数年以后,老板一直记得那次的谈话内容。
2对下属工作有威,交往有度
对下属在工作方面是不可“哼哼哈哈”的,工作就是工作。我曾认识一位国企的书记,做人十分谦和,很得下属爱戴,但转任厂长之后,却缺乏指挥能力。那时我才27岁,厂长每次都是远远地喊我“老汪啊”。他布置给下属的工作,常常被当作玩笑而根本不去执行。
工作起来,我常常被人评价为“难缠的人”,但我不在意它的褒贬。我要员工下午五点前交文案,四点半就会电话去催,五点没交来就会告诉他我等着,六点下班了我再次打电话声称我继续等,大有不按时完成任务就不吃不喝之势。
我在清华同方做销售中心的中层时,要求下属做工作日志,每月外勤人员回公司集中汇报工作、参加培训时,就把日志交到我办公桌上,不交的就不给报账。一百多人的日志,我不可能全部审看,但我会抽查一部分。有人以为上月抽他下月可免,我偏再次抽他,并在学习会议上做点评。有一位调皮的小伙子被我连续抽查了四次,点评了三次,后来他再也不敢应付了。全员都知道汪中求做事的态度了,糊弄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