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说给不同人听的一句话:人活着,其实一直在找寻自己的定位,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在适合的时间里找到了合适的定位,才会有比别人更出色的表现,也才会感到快乐和舒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乞丐在地铁出口卖铅笔,这时过来了一位富商,他向乞丐的破瓷碗里投入了几枚硬币便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铅笔,对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我们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而他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富商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上述故事中的乞丐一直没能遇到那位商人,如果这个乞丐一直未能觉醒而甘心做一名乞丐,也许他的人生就少了一份成功。因此,自己要能给自己定位:你认为自己只能做乞丐,你当然就只能做乞丐;你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富商,你当然就得往这个方向努力,于是就具备了这种可能。
何谓定位?通俗地讲,定位就是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一个人要想不活得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就要学会先给自己定好位—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怎样去做以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不能走到哪儿算哪儿,懂得定位,就可以学会以理性的态度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把命运的主动权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青年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想干什么,反正每天努力就行了。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其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孜孜不倦地为工作和生活而奔忙,但取得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有的人谈笑之间功成名就,事业顺风顺水;有的人始终在原地打转,人生的各个方面都难有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是否准确地定好位。
无数事实证明,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定位是保证自己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有的人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有的人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或者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因此,我们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有一段师生对话,值得大家深思:
师:“临近期末考试,我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一下,虽然信息技术不属高考范畴,但它同样要通过学业测试,期末总评成绩不好的话,也要影响到三好生等荣誉的评定。”
生A:“没关系,反正我不评三好生。”
生B:“我又不做比尔·盖茨,学业测试只要合格就可以了。”
老师非常错愕,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它让人想起一个哲理故事:
有一个青年曾经去找过一位禅师,并向他请教人生的奥秘。
“大师,有人夸我,说我是天才,将来肯定能成就大事;也有人说我不好,愚蠢鲁莽,此生将碌碌无为。您看呢?”
“那么你自己怎样看你自己?”大师问。
青年自己也不清楚,摇摇头。
“譬如同样一斤米,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大师说道,“在炊妇眼中,它只能做米饭;在农民看来,它只值一元钱;在卖粽子的人眼里,它能被加工成粽子,能卖3元;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做成饼,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能做成味精,卖8元;在制酒商看来,它被做成酒,卖几十元。但是,这一斤米还是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