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韬光养晦,励精图治(1)

80后,你慢慢来 作者:孙虹钢


韬光养晦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可以使一个人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给自己一个希望:不论你遇到了什么挫折,都应当以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做大事的人。

或许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代,隐藏自己的才能已经不再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21世纪需要的就是大胆和创新,前提是需要真正的本领。然而,很多人妄图永远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而忽略了这重要的“韬光养晦”阶段。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这“十年板凳”正是“韬光养晦”的阶段,而最终目的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韬光养晦,博观而约取,厚积才能薄发。

1899年2月至1901年底,后来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的胡佛在中国生活了近3年,这3年是他人生的创业阶段,他在中国发迹并积累了大量资本,为今后步入政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离开中国10余年后,胡佛撰写了回忆录,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当年在中国的经历,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和崇敬。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这样看来,低调的生活状态可以在成功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也许这就是孔夫子被人尊称为“圣人”的原因。

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人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最后,方仲永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人。

方仲永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当他获得一些成绩的时候,是身边的赞许让他膨胀起来,盲目地抬高自己,迷失了自我,心中总有一份骄傲,最后却变成一个平凡人。

如此可见,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往往沦落到卑微的地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谦逊对一个人很重要。

孙叔敖成为楚国高官,全国上上下下的吏民全都来道贺。但唯有一个老者,穿着粗布衣,戴着白色帽子,最后来到孙府。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不是前来祝贺,而是吊问的。孙叔敖并没有怪罪他,反而非常礼貌地出去见他,对他说:“楚王不知道我无德无才,是个不肖之徒,让我担长官,使吏民都来道贺,而先生独来吊问,难道有什么说法吗?”老者说:“当然有说法。身份已经很高贵但对人态度骄横的,百姓会除掉他;官位已经很尊贵但擅揽大权的,国君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但还不知足的,是不能长久下去的。”孙叔敖再次拜谢说:“敬受命,希望能听到阁下更多的教诲。”老者说:“官位越高而越应该没有架子,官职越大而越应该小心,俸禄越丰厚越应该谨慎地不敢多取。你能严谨地遵守这三条,足可以使楚国大治了。”孙叔敖无意之中获得了三条宝贵的建议,从此后,他谦恭待人,严于律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